《國語辭典》:气势(氣勢) 拼音:qì shì
1.军队的士气、威势。《淮南子。兵略》:「兵有三势,有二权。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我军方来,气势方锐,若不乘机进击,旷日持久,则胜负未可知矣。」
2.气力、声势。《东观汉记。卷九。列传。盖延》:「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
3.权势、气焰。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可正官不威牙爪威,直恁般有气势。」《三国志平话》卷上:「却说谯郡太守曹操,再入朝现帝。见董卓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4.气象、气派。《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5.文章、绘画的风格气韵。如:「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议论赅博著称。」唐。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序:「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
2.气力、声势。《东观汉记。卷九。列传。盖延》:「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
3.权势、气焰。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可正官不威牙爪威,直恁般有气势。」《三国志平话》卷上:「却说谯郡太守曹操,再入朝现帝。见董卓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4.气象、气派。《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儒林外史》第四六回:「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气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5.文章、绘画的风格气韵。如:「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议论赅博著称。」唐。司空图 题柳柳州集后序:「愚尝览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抉电,奔腾于天地之间。」
《漢語大詞典》:依刘(依劉)
《三国志·魏志·王粲传》:“﹝ 王粲 ﹞年十七,司徒辟,詔除黄门侍郎,以 西京 扰乱,皆不就。乃之 荆州 依 刘表 。”后因以“依 刘 ”谓投靠有权势者。 唐 赵嘏 《寄淮南幕中刘员外》诗:“休向西斋久閒卧,满朝倾盖是依 刘 。” 明 夏完淳 《生平口号》诗:“生平无计更依 刘 ,短髮蒙茸愧 楚 囚。” 清 黄景仁 《醉中登楼》诗:“试问座中谁识 禰 ,岂知今日尚依 刘 。”
《漢語大詞典》:炙手
(1).烫手。 唐 白居易 《放言》诗之四:“昨日屋头堪炙手,今朝门外好张罗。” 鲁迅 《彷徨·弟兄》:“他伸手去一摸他的头,又热得炙手。”
(2).比喻权势炽盛。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其炙手之徒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刘小鲁尚书》:“当 江陵 炙手时, 刘 独退避冷局。”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参见“ 炙手可热 ”。
(3).指炫耀。 清 黄宗羲 《〈空林禅师诗〉序》:“夫 寒山 、 拾得 村墅壁所抄之物,岂可与 皎然 、 灵彻 絜其笙簧,然而 皎灵 一生学问不堪向 天台 炙手,则知饰声成文、彫音作蔚者非禪家本色。”
(2).比喻权势炽盛。 宋 王应麟 《困学纪闻·评诗》:“ 天寳 十载时, 林甫 在相位,盍簪列炬之盛,其炙手之徒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内阁·刘小鲁尚书》:“当 江陵 炙手时, 刘 独退避冷局。” 清 洪升 《长生殿·定情》:“中书独坐揽朝权,看炙手威风赫烜。”参见“ 炙手可热 ”。
(3).指炫耀。 清 黄宗羲 《〈空林禅师诗〉序》:“夫 寒山 、 拾得 村墅壁所抄之物,岂可与 皎然 、 灵彻 絜其笙簧,然而 皎灵 一生学问不堪向 天台 炙手,则知饰声成文、彫音作蔚者非禪家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