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字帖  拼音:zì tiè
学习书法所用的临摹习字碑帖的通称。如:「选用好字帖是学习书法的第一步要务。」
《國語辭典》:灶马(灶馬)  拼音:zào mǎ
1.动物名。一种昆虫。体裸出,无翅,缺听觉。头小,触角呈丝状,甚长。背驼起,故俗称「灰骆驼」。后肢强大,善跳跃。常栖阴湿地,夜间多集灶旁,故称为「灶马」。也称为「灶鸡」。
2.绘印的灶神像。平时贴于灶上,至过年前,与祭品一同焚化。
《漢語大詞典》:桃偶
(1).桃木刻神鬼偶像。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道士﹞因指诸方士曰:‘尔之不食,辟穀丸也。尔之前知,桃偶人也。’”
(2).喻傀儡人物。 鲁迅 《集外集拾遗·〈哀范君〉诗之二》:“狐狸方去穴,桃偶已登场。”参见“ 桃梗 ”。
《漢語大詞典》:桃梗
(1).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旧俗置以辟邪。战国策·齐策三:“今者臣来,过於 淄 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后汉书·礼仪志中:“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百官官府各以木面兽能为儺人师讫,设桃梗、鬱櫑、苇茭毕,执事陛者罢。”晋书·礼志上:“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
(2).比喻任人摆布的傀儡。 明徐复祚《投梭记·闺情》:“千般恨顿上眉尖,是前生少欠。身如桃梗,命比春纤。”
《國語辭典》:白口  拼音:bái kǒu
1.古时书籍的版式,中央摺缝处称为「版心」。版心上下各有一横线,由此横线至上下边栏的空格称为「象鼻」。象鼻中空白的即称为「白口」。
2.古时称演戏者的说白为「白口」。
《漢語大詞典》:梨板
印板。旧时常用梨木刻板印书,故称。 清 沈维材 《〈四溟诗话〉跋》:“前 明 谢四溟 先生为 赵 藩重客,尝刊其全集以行世,迄今又二百餘年矣,梨板无存,日就湮没,良可惜焉。”
《漢語大詞典》:桐木鱼(桐木魚)
以桐木刻成的鱼形祭品。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求雨:“为四通之坛於邑西门之外,方九尺,植白繒九,其神 太昊 。祭之以桐木鱼九。”
《漢語大詞典》:木耦
木刻的人像。耦,同“ 偶 ”。 明 唐顺之 《峨嵋道人拳歌》:“道人变化固不测,跳上蒲团如木耦。”
分類:木刻人像
《國語辭典》:木禺  拼音:mù ǒu
用木头雕刻的人像。《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今日代从外来,见木禺人与土禺人相与语。」也作「木偶」。
分類:木刻人像
《漢語大詞典》:旃檀瑞像
檀香木刻的 释迦牟尼 像。梁书·诸夷传·扶南国:“﹝ 天监 ﹞十八年,復遣使送 天竺 旃檀瑞像、婆罗树叶。”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 释氏 有旃檀瑞像者,见於内典。谓 释氏 在世时説法於 忉利天 ,而 优填王 思慕不已,请 大目犍连 运神力於他方取旃檀木,摄匠手登天,视其相好,归而刻焉。 释氏 者身长丈六尺,紫金色,人閒世絶不可拟。独他方有旃檀木者能比方故也。瑞像则八尺而已,盖减师之半。”亦称“ 旃檀佛像 ”。元史·世祖纪十二:“幸 大圣寿万安寺 ,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 震均 天咫偶闻卷一:“ 旃檀寺 本名 宏仁 ,以旃檀佛像所在,俗呼为 旃檀 云…… 庚子 之乱,寺毁,像不知所在。”
《漢語大詞典》:桃神
桃木刻的门神。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今正腊旦,门前作烟火、桃神、绞索松柏、杀鷄著门户逐疫,礼也。”参见“ 桃人 ”。
《國語辭典》:桃人  拼音:táo rén
桃木刻成的木偶。于除夕时挂桃人于门,可用以驱邪。汉。应劭《风俗通义。卷八。桃梗》:「上古之时,有荼与郁垒昆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害,荼与郁垒缚以苇索,执以食虎。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也称为「桃梗」。
《漢語大詞典》:桃卯
用桃木刻成的辟邪饰物。宋书·礼志一:“旧时岁旦,常设苇茭、桃梗、磔鸡於宫及百寺门,以禳恶气。《汉仪》,则仲夏之月设之,有桃卯,无磔鸡。”参见“ 桃印 ”、“ 刚卯 ”。
《国语辞典》:土偶桃梗  拼音:tǔ ǒu táo gěng
用泥土塑成的人像和用桃木刻制的木偶。战国时孟尝君将往秦,苏代以土偶遇水,虽损毁仍归于土;木偶遇水则漂流不知所终为譬喻,来劝止他的故事。见《史记。卷七五。孟尝君列传》。
《國語辭典》:饾版(餖版)  拼音:dòu bǎn
一种版画技巧。因由若干版面拼凑而成,有如饾饤,故称为「饾版」。也称为「木刻水印」。
《漢語大詞典》:木口雕刻
木刻艺术的一种。在木的横截面上雕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同是柘木,因锯法两样,而所得的板片,也就不同。顺木纹直锯,如箱板或桌面板的是一种,将木纹横断,如砧板的又是一种。前一种较柔,雕刻之际,可以挥凿自如,但不宜于细密,倘细,是很容易碎裂的。后一种是木丝之端,攒聚起来的板片,所以坚,宜于刻细,这便是‘木口雕刻’……和这相对,在箱板式的板片上所刻的,则谓之‘木面雕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1)小引》:“一七七一年,﹝ 英国 ﹞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谓‘白线雕版法’而出现的,是 毕维克 。这新法进入 欧洲 大陆,又成了木刻复兴的动机。”
《漢語大詞典》:木面雕刻
木刻艺术的一种。在木的纵剖面上雕刻。参见“ 木口雕刻 ”。
《漢語大詞典》:木口雕刻
木刻艺术的一种。在木的横截面上雕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2)小引》:“同是柘木,因锯法两样,而所得的板片,也就不同。顺木纹直锯,如箱板或桌面板的是一种,将木纹横断,如砧板的又是一种。前一种较柔,雕刻之际,可以挥凿自如,但不宜于细密,倘细,是很容易碎裂的。后一种是木丝之端,攒聚起来的板片,所以坚,宜于刻细,这便是‘木口雕刻’……和这相对,在箱板式的板片上所刻的,则谓之‘木面雕刻’。” 鲁迅 《集外集拾遗·〈近代木刻选集〉(1)小引》:“一七七一年,﹝ 英国 ﹞以初用木口雕刻,即所谓‘白线雕版法’而出现的,是 毕维克 。这新法进入 欧洲 大陆,又成了木刻复兴的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