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語辭典》:明经(明經) 拼音:míng jīng
1.明于经术。《汉书。卷七一。隽疏于薛平彭传。平当》:「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后汉书。卷五四。杨震列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
2.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3.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
2.唐时以经义所取之士。《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自唐以来,所谓明经,不过帖书、墨义,观其记诵而已。」
3.明清时对贡生的尊称。《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这陆氏因丈夫生前不肯学好,好色身亡,把孩子严加教诲。后来明经出仕,官为别驾之职。」
《國語辭典》:试帖(試帖) 拼音:shì tiě
1.科举时代考试时所作的诗,多用古人诗句命题,冠以赋得二字,其诗或五言、七言,或八韵、六韵,在诗中自成一体,称为「试帖」。
2.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2.唐时明经考试的方法。即帖经取士,将所习的经文,掩其两端,中开一行,裁纸为帖,称为「试帖」。《新唐书。卷四四。选举志上》:「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