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明文  拼音:míng wén
1.事实规则有文字可以依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礼无明文,则吾不取。」
2.正式发布的公文书。如:「明文规定」。
3.美善的文章。汉。班固〈典引〉:「答三灵之蕃祉,展放唐之明文。」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或曰春秋之作,左传及谷梁无明文。」
《國語辭典》:明德  拼音:míng dé
崇高显明的德性。《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南朝梁。丘迟 与陈伯之书:「中军临川殿下,明德茂亲,总兹戎重,吊民弗汭,伐罪秦中。」
《國語辭典》:昭明文选(昭明文選)  拼音:zhāo míng wén xuǎn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所编的文选。参见「文选」条。
《国语辞典》:明文规定(明文规定)  拼音:míng wén guī dìng
用确切的文字订定条文规章。如:「国民的权利义务在宪法中都有明文规定。」
《国语辞典》:證明文件  拼音:zhèng míng wén jiàn
可供證明特定事实的文件。如:「驾驶执照亦可作为身分的證明文件。」
《漢語大詞典》:声明文物(聲明文物)
语本左传·桓公二年:“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后以“声明文物”谓声教文明与典章制度。 唐 刘禹锡 《代裴相公进东封图状》:“ 开元 十三年, 玄宗 皇帝以天下太平,登封 东岳 ,声明文物,振耀古今。” 宋 邵雍 《五帝》诗:“五帝之时似日中,声明文物正融融。” 梁启超 《论国家思想》:“昔 希腊 之 雅典 ,当其为独立国也,声明文物甲天下。”亦作“ 声名文物 ”。 明 胡应麟 诗薮·闰馀中:“矧二百年间,声名文物,其人才往往有瑰瑋絶特者错列其中。”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宣言》:“倘不及早维持,乘时发奋,则数千年声名文物之邦,累世代冠裳礼义之族,从此沦亡,由兹泯灭,是谁之咎?”
《國語辭典》:说明文(說明文)  拼音:shuō míng wén
文体名。指说明事理的文章。写作时,应著重于切合时机、讲究技巧、内容正确。
《國語辭典》:见于(見於)  拼音:jiàn yú
可从某处见到,多用于指明出处以供参看。如:「兔死狗烹的典故见于《史记》〈越王句践世家〉。」
《國語辭典》:一览(一覽)  拼音:yī lǎn
1.浏览一遍。《后汉书。卷八○。文苑传下。祢衡传》:「吾虽一览,犹能识之,唯其中石缺二字不明矣。」《新唐书。卷一二五。苏瑰传》:「颋字廷硕,弱敏悟,一览至千言,辄覆诵。」
2.一望而知。唐。杜甫 望岳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宋。苏轼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诗:「此台一览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國語辭典》:收管  拼音:shōu guǎn
1.收存看管。唐。刘禹锡〈为淮南杜相公谢诏许濠泗两州割属淮南表〉:「其濠泗两州,令臣依前收管。」《红楼梦》第五六回:「每月每处买办买了令女人们各房交与我们收管,不过预备姑娘们使用就罢了。」
2.旧时押解犯人交验后给予的證明文件。《水浒传》第二八回:「公人带武松到单人房里。公人自去下文书,讨了收管。」《儒林外史》第三六回:「应天府送一个监生来,犯了赌博,来讨收管。」
《國語辭典》:行文  拼音:xíng wén
1.推行文治教化。《史记。五五。留侯世家》:「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汉书。卷八一。匡衡传》:「偃武行文,将欲度唐虞之隆,绝殷周之衰也。」
2.作文。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三。词曲部。格局》:「绳墨不改,斧斤自若,而工师之奇巧出焉,行文之道,亦若是也。」
3.官厅的公文往来。《儒林外史》第一回:「时常有人传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司,要徵聘王冕出来做官。」《文明小史》第一回:「齐巧这年春天,正逢岁试,行文下去,各学教官传齐廪生,携带门斗,知会了文武童生,齐向府中进发。」
《漢語大詞典》:行文书(行文書)
发布公文。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 贞元 ﹞末年,不復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於两市并要闹坊,閲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歛手付与。”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 陈御史 ﹞便行文书,仰 石城 县提 梁尚宾 妻严审,仍追餘赃回报。”亦省作“ 行文 ”。 明 张居正 《请谕戒边臣疏》:“臣愚伏望特勅兵部,令其行文各边总督镇巡等官,秋防在邇,比常务要倍加儆备,庶可永保无虞。”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四:“姊名 宛玉 ,嫁 淮北 程 家,与夫不协,私行脱逃, 山阳 令行文关提。”儿女英雄传第十三回:“那消几日,早问出许多赃款来,钦差一面行文,仍用名帖去请河道过来説话。”
分類:发布公文
《漢語大詞典》:文解
(1).入京应试的证明文书之类。科举乡试中式称举人,考中举人即由地方官给予文解发解入京,参加中央考试。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九:“戊申,詔选人文解不合式样,罪在发解官吏,举人落第,次年免取文解。” 宋 洪迈 容斋三笔·郡县主婿官:“本朝宗室袒免亲女出嫁,如婿係白身人,得文解者为将仕郎,否则,承节、承信郎。”文献通考·选举三:“工部侍郎 任赞 奏请诸色举人,不是家在远方水陵隔越者,逐处选宾从官僚中艺学精博一人,各於本贯,一例分明,比试,如非通赡,不许妄给文解。”
(2).公文。《元典章·兵部四·申台文字重封入递》:“各道遇有申臺文解,须要如法重封,入递转送。”《元典章·礼部一·表章主官校勘》:“校勘无差,具解进呈,仍於文解上开写撰文校勘官吏及复匣锁钥备细申呈。”
《國語辭典》:公凭(公憑)  拼音:gōng píng
官牒。宋。苏轼〈论高丽买书利害劄子〉三首之一:「而徐积犹执前条公凭,影庇私商,往来海外,虽有条贯实与无同。」
《國語辭典》:明令  拼音:míng lìng
公开发布或明文宣布的命令。《晋书。卷六九。戴若思传》:「奉诵明令,慷慨下风,谓宜以三时之隙渐就修建。」
《國語辭典》:烈文  拼音:liè wén
1.含有博爱思想、颂扬功德的文章。《诗经。周颂。烈文》:「烈文辟公,锡兹祉福,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2.《诗经。周颂》的篇名。共一章。根据〈诗序〉:「烈文,成王即政,诸侯助祭也。」或亦指祭周先公之诗,因以戒时王也。本章二句为:「烈文辟公,锡兹祉福。」
《漢語大詞典》:符牒
(1).符移关牒等公文的统称。 唐 吴兢 贞观政要·择官:“比闻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 宋 叶适 《宋邹卿墓志铭》:“翁一生姓名不悬符牒,足趾不履官府。”
(2).官符和度牒。官府给予僧道的证明文件。 宋 苏轼 《赵清献公神道碑》:“ 剑州 民 李孝忠 集众二百餘人,私造符牒,度人为僧。”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 縉 为宰相,给中书符牒,令 臺山 僧数十人分行郡县,聚徒讲説以求货利,於是此山名闻外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