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事 → 叓事”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世事 拼音:shì shì
1.士农工商之事。《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汉。郑玄。注:「世事,谓士农工商之事。」
2.世间的种种事情。《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亦可专指为人处事、应对进退的事务。《红楼梦》第六八回:「我也来的日子浅,也不曾当过家,世事不明白,如何敢作主?」
《國語辭典》:清谈(清談) 拼音:qīng tán
1.清新高雅的言论。三国。魏。
刘桢 〈〉四首之二:「清谈同日夕,情盻叙忧勤。」唐。
韦庄 诗:「不将高卧邀刘主,自吐清谈护汉储。」
2.閒谈、閒聊。《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閒了却与富翁清谈,饮酒下棋。」《儒林外史》第八回:「用过饭,烹茗清谈,说起江西宁王反叛的话。」
3.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哲学谈论,以老庄思想为谈论内容,不涉及任何现实事情。后亦指不切实际的言论。如:「现代人多务实际,不好清谈。」也称为「玄谈」。
《漢語大詞典》:忧时(憂時)
忧念时事。 明
刘基 《次韵和孟伯真感兴诗》:“避难移家适远乡,忧时一夜百回肠。”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於是朝廷赠答之风衰,草野忧时之言作矣。”
《國語辭典》:时论(時論) 拼音:shí lùn
当时的舆论。唐。
白居易 〈〉:「访诸时论,宜当朝选。」
《漢語大詞典》:抚事(撫事)
(1).追思往事;感念时事。 南朝 宋
傅亮 :“灵庙荒顿,遗像陈昧。抚事怀人,永叹寔深。” 唐
杜甫 《羌村》诗之二:“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宋
陆游 《夜过鲁墟》诗:“百年几兴废,抚事一凄愴。” 明
高启 《草书歌赠张宣》:“览时抚事每有感,胸次矹硉何由平?”
(2).犹临事,遇事。 宋
王安石 《寄吴冲卿》诗:“物变极万殊,心通才一曲。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
(3).招抚之事。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一章:“倘若抚事可成……国家即可无东顾忧。”
《國語辭典》:傅会(傅會) 拼音:fù huì
1.结合比附古事与时事而发议论。《后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2.牵强、附会。《梦溪笔谈。卷二一。异事》:「详『肤施』之义,亦与尸毗王说相符。按《汉书》:『肤施县乃秦县名。』此时尚未有佛书,疑后人傅会县名为说。」
《國語辭典》:民谣(民謠) 拼音:mín yáo
民间歌谣。由民间流传下来的纯朴音乐,形式简单,真情流露而感人。如童谣、山歌及恋歌等。
《漢語大詞典》:新乐府(新樂府)
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体诗。虽辞为乐府,已不被声律。此类新歌,创始于初 唐 ,发展于 李白 、 杜甫 ,至 元稹 、 白居易 更得到发扬光大,并确定了新乐府的名称。 白居易 《〈新乐府〉序》称其创作宗旨为规讽时事,“为君为臣为民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欲闻之者深诫也”。
《國語辭典》:漫画(漫畫) 拼音:màn huà
抓住人物特点,用誇张或歪曲的手法呈现,以产生滑稽讽刺的绘画。笔法简单,不拘形式;题材自由变换,或出于想像,或掇拾时事,或描绘片段人生,而以趣味为主。
《國語辭典》:时评(時評) 拼音:shí píng
批评时事的文字。如:「报章杂志的时评短文,有时可见到精辟的论点。」清。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日报月报旬报星期报之始》:「报纸所载事项极多,一时不能得其要旨,故有主笔著为社论,以明大势之所趋,或于一事一人著有时评,俾利害分明。」
《国语辞典》:哀江头(哀江头) 拼音:āi jiāng tóu
诗名。唐杜甫所作。七言乐府。诗中描写玄宗与杨贵妃游幸曲江时事。安史乱后,杜甫见曲江残破,感叹昔盛今衰,遂作此诗以致哀惋。
《國語辭典》:百一诗(百一詩) 拼音:bǎi yī shī
诗名。三国曹魏应璩作。五言古诗。百一取百虑一失的意思。内容多讥评时事,有警示当政者的用意。
《國語辭典》:文件 拼音:wén jiàn
书札、公文之类的统称。
《国语辞典》:趣闻(趣闻) 拼音:qù wén
有趣可笑的时事或传闻。如:「他所经之处,趣闻频生。」
《國語辭典》:杂评(雜評) 拼音:zá píng
出版物中的琐细评论。如:「他在报章杂志上发表了几篇针对社会乱象的杂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