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九旗(九旂)
以不同徽号表示不同等级和用途的常、旂、旜、物、旗、旟、旐、旞、旌等九种旗帜。周礼·春官·司常:“司常掌九旗之物名,各有属以待国事。日月为常,交龙为旂,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旞,析羽为旌。” 晋 潘岳 《藉田赋》:“玉輅鸣鸞,九旗扬旆。” 唐 张荐 《唐享文太子庙乐章·送神》:“三献具举,九旗将旋。”
九旂:指各式军旗。 南朝 梁元帝 《次建业诏》:“先次 建业 ,行实京师,然后六军遄征,九旂扬斾。”参见“ 九旗 ”。
《国语辞典》:旗靡  拼音:qí mǐ
旗帜倒下。形容军队溃散败走。《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國語辭典》:旗竿  拼音:qí gān
悬旗的高竿。《三国演义》第七回:「忽一日,狂风骤起,将中军『帅』字旗竿吹折。」也作「旗杆」。
《漢語大詞典》:旗物
(1).画有物象的旗帜。《周礼·春官·司常》:“赞司马颁旗物。” 郑玄 注:“自王以下治民者,旗画成物之象。”《周礼·夏官·大司马》:“辨旗物之用。” 郑玄 注:“凡旌旗,有军旅者画异物;无者,帛而已。” 清 方苞 《书周官大司马四时田法后》:“大司马前期命修战法,茇舍,治兵,所辨号名旗物,畿以内毋漏焉。”
(2).泛指各种旗帜。管子·幼官:“此居於图方中,旗物尚青,兵尚矛。”
分類:物象旗帜
《漢語大詞典》:白旆
白色旗帜。 唐 杨凭 《早发湘中》诗:“按节鸣笳中贵催,红旌白旆满船开。” 元 郭钰 《从军》诗:“凂凂黄尘合,悠悠白旆飞。”
古时旗末状如燕尾的绸制垂旒。白,通“ 帛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孔颖达 疏:“言白旆者,谓絳帛。”
《漢語大詞典》:隼旆
画有隼鸟的旗帜。古时诗文中常用以为州郡长官之标志。 唐 刘兼 《芳春》诗:“宦情归兴休相挠,隼旆渔舟总未厌。”参见“ 隼旟 ”。
《漢語大詞典》:隼旟
(1).画有隼鸟的旗帜。古代为州郡长官所建。语本周礼·春官·司常:“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州里建旟,县鄙建旐。” 唐 刘禹锡 《泰娘歌》:“风流太守 韦 尚书,路傍忽见停隼旟。” 宋 贺铸 《玉京秋》词:“蜡屐纶巾,羽觴象管,且追随、隼旟行乐。” 清 姚鼐 《答孙补山中丞》诗之二:“鸿翼久迴春水白,隼旟重向 越 山青。”
(2).指代州郡长官。 唐 白居易 《得甲为郡守部下渔色御史将责之辞云未授官已前纳采》:“宜听隼旟之诉,难科渔色之辜。” 五代 齐己 《荆渚病中因思匡庐遂成三百字寄梁先辈》诗:“每许亲朱履,多怜奉隼旟。”
(3).指帅旗。 明 吾丘瑞 《运甓记·权门灯宴》:“隼旟虎帐,拥百万貔貅;铁鎧金戈,辖三千熊虎。”亦指将帅。旧唐书·尉迟敬德程知节等传论:“ 知节 志平国难,拜隼旟则致命辅君。”
《漢語大詞典》:旗章
亦作“旂章”。 具有区别名分的标志的旗帜。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命妇官染采……以为旗章,以别贵贱等级之度。” 郑玄 注:“旗章,旌旗及章识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夫爵禄旂章,所以异功伐,别贤不肖也。” 汉 刘向 说苑·指武:“《太公兵法》曰:‘……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 唐 柳宗元 《道州文宣王庙碑》:“宿燎设悬,罇俎旂章,粲穆布列,周之天下。”
《漢語大詞典》:翠旄
杆顶饰以翠羽的旗帜。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郊赋》:“掣翠旄於华盖之角,彗黄屋於钩陈之星。”
分類:翠羽旗帜
《漢語大詞典》:绛幡(絳幡)
赤色旗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垂絳幡之素蜺兮,载云气而上浮。”金史·礼志九:“少府监设鸡竿於楼下之左,竿上置大盘,盘中置金鸡,鸡口衔絳幡,幡上金书‘大赦天下’四字,卷而衔之。”
分類:赤色旗帜
《國語辭典》:旗头(旗頭)  拼音:qí tóu
1.旗帜的顶端。唐。韩偓〈边上看猎赠元戎〉诗:「搜山闪闪旗头远,出树斑斑豹尾长。」
2.掌旗的人。《宋史。卷一四六。仪卫志四》:「旗头三人,枪手五人,弓箭手二十人。」
3.旗人妇女的发髻,称为「旗头」。
《國語辭典》:标帜(標幟)  拼音:biāo zhì
用以识别的旗帜或记号。《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大梁城中迫隘,欲展外城,先立个标帜,候今冬农隙之时,兴工板筑。」也作「摽帜」。
《漢語大詞典》:连旗(連旗,連旂)
亦作“ 连旂 ”。
(1).谓旗帜相连。多形容军容之壮。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途中五韵》:“飘飘映车幕,出没望连旗。” 北周 庾信 《谨赠司寇淮南公》诗:“九河闻誓众,千里见连旂。” 隋 薛道衡 《出塞》诗之二:“连旗下 鹿塞 ,叠鼓向 龙庭 。” 唐 李白 《出自蓟北门行》:“推轂出猛将,连旗登战场。”
(2).谓军队联合。《晋书·刘乔传》:“苟崇忠恕,共明分局,连旗推锋,各致臣节,吾州将必输写肝胆,以报所蒙。”
《漢語大詞典》:胜幡
佛家设道场所立降妖伏魔的旗帜。《维摩经·佛道品》:“降伏四种魔,胜幡建道场。” 僧肇 注:“外国破敌得胜,则竪胜幡,道场降魔,亦表其胜相也。”《法华经·授记品》:“佛有大威德,名常立胜幡。” 南朝 齐 王屮《头陀寺碑文》:“胜幡西振,贞石南刊。”
《漢語大詞典》:旃旌
泛指赤色旗帜。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孔颖达 疏:“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 卫 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后何须更復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 汉 班固 《南巡颂》:“运天官之法驾,建日月之旃旌。” 北周 庾信 《郑常墓志铭》:“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
分類:赤色旗帜
《國語辭典》:锦旗(錦旗)  拼音:jǐn qí
锦缎制成的旗帜。多作为奖品或表示谢意的纪念品。唐。李贺〈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三月〉:「军装宫妓扫蛾浅,摇摇锦旗夹城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