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祥地(發祥地)  拼音:fā xiáng dì
兴起、发源的地方。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國語辭典》:文化人  拼音:wén huà rén
深受文化影响,或对文化方面有所贡献的人。
《國語辭典》:锁国(鎖國)  拼音:suǒ guó
闭关自守,使其国家不与外国接触。如日本十七世纪的锁国时期。
《國語辭典》:智育  拼音:zhì yù
五育之一。教导有关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心智能力的陶冶或锻鍊的教育活动。
《国语辞典》:贝冢(贝冢)  拼音:bèi zhǒng
人类在新石器文化阶段所遗留的遗迹,常包含骨角器、石器、贝壳、陶器或兽骨等。藉这些遗物,可推测当时文化进展的程度与人种分布、迁徙情形,作为重建史前人类生活的重要依据,台湾的圆山贝冢即是一例。
《國語辭典》:博物馆(博物館)  拼音:bó wù guǎn
一种陈列各式各样物品,并永久保存及研究的场所。参见「博物院」条。
《漢語大詞典》:民校
为普及群众教育而设置的业余文化学校。亦指群众自办的学校。
《國語辭典》:老粗  拼音:lǎo cū
没有受过教育,性情粗野卤莽的人。如:「他目不识丁,行为莽撞,大老粗一个。」也称为「老拙」。
《漢語大詞典》:中国教育会
清末资产阶级文化教育团体。1902年,蔡元培等成立于上海,蔡任会长。以“改良教育,以为恢复国权之基础”为宗旨。设爱国学社收容退学青年,又设立爱国女校,并办有《中国白话报》,宣传革命。1907年停止活动。
《漢語大詞典》:智识分子(智識分子)
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 鲁迅 《书信集·致萧军、萧红》:“您的朋友既入大学,必是智识分子。”
《漢語大詞典》:智曹
政府中管理文化教育的部门。 康有为 《大同书》辛部第五章:“智曹,凡创新之事,特许之荣者掌焉。”
《國語辭典》:用夏变夷(用夏變夷)  拼音:yòng xià biàn yí
以诸夏的文化影响外族。《孟子。滕文公上》:「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漢語大詞典》:印纹陶文化(印紋陶文化)
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 广东 、 台湾 、 福建 、 湖南 、 湖北 、 江西 、 浙江 、 江苏 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流行于 商 周 时期,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各地区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
《國語辭典》:知识分子(知識分子)  拼音:zhī shì fèn zǐ
具有相当知识学问,并对政治、社会等具有影响力的人物。
《漢語大詞典》:知识青年(知識青年)
指受过普通教育、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青年。 谢觉哉 《知识青年参加体力劳动问题》:“新社会的知识分子要接近群众,进到劳动者之中,所以必需参加体力劳动……这是知识青年要参加体力劳动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