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28,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诵弦
在宽
教泽
敷教
邦教
弼教
化缘
崇化
过化
理化
王教
同化
时教
教本
猿狙
《漢語大詞典》:诵弦(誦絃)
亦作“ 诵弦 ”。
1.诵读诗歌。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 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 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 宋 范成大 《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
2.指礼乐教化。 清 陈梦雷 《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
《分类字锦》:在宽(在宽)
书敬敷五教在宽
分类:教化
《國語辭典》:教泽(教澤)  拼音:jiào zé
教化的恩泽。《战国策。齐策六》:「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國語辭典》:敷教  拼音:fū jiào
传布教化。也作「敷化」。
《國語辭典》:邦教  拼音:bāng jiào
国家的教化。《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唐。韩愈 除崔群户部侍郎制:「地官之职,邦教是先,必选国华,以从人望。」
《國語辭典》:弼教  拼音:bì jiào
语本《书经。大禹谟》:「汝作士,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辅助教育。《清史稿。卷一四二。刑法志一》:「且夫国之有刑,所以弼教。」
《國語辭典》:化缘(化緣)  拼音:huà yuán
1.僧、尼、道士向人求乞布施。因布施者与仙佛结下善缘,故称为「化缘」。《西游记》第二○回:「那老儿听得这篇言语,哈哈笑道:『原来是个撞头化缘的熟嘴儿和尚。』」《喻世明言。卷二九。月明和尚度柳翠》:「寺里有两个小和尚都去化缘,因此寺中冷静,无人走动。」也称为「募化」、「求化」。
2.与俗世的因缘。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律大德上弘和尚石塔碑铭〉:「随顺化缘,故坐甘露坛而誓众生盟者二十年。」《景德传灯录。天竺第二十六祖不如蜜多》:「吾化缘已终,当归寂灭。」
《漢語大詞典》:崇化
崇尚教化。管子·小匡:“初, 桓公 郊迎 管子 而问焉, 管仲 辞让,然后对以参国伍鄙,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后汉书·和帝纪:“故太尉 邓彪 ,元功之族,三让弥高,海内归仁,为羣贤首,先帝褒美,欲以崇化。”《晋书·孔坦传》:“臣闻经邦建国,教学为先,移风崇化,莫尚斯矣。”
分類:崇尚教化
《漢語大詞典》:过化(過化)
谓经过其地而教化其民。亦指做地方官。 明 刘基 《述志赋》:“ 鲁 仲尼 之过化兮,焉役役而无所容其身。” 清 黄宗羲 《〈范熊岩先生文集〉序》:“ 虔中 为 王文成 过化之地,香火特盛。” 清 罗有高 《邓先生墓表》:“ 宋 周濂溪 先生过化 赣 南,未闻从游之士。”参见“ 过化存神 ”。
谓经手花费钱钞。 王任叔 《疲惫者》:“我这二十年作工里,每年十元算,也得有二百元钱了。我这两百元钱,可不知谁给我偷了!我也不曾娶个把老婆,生个把儿子,过化去一百二百。”
《國語辭典》:过化存神(過化存神)  拼音:guò huà cún shén
圣贤的德行感化众人,其所过之处或所居之地,均受其教化移俗,神妙莫测。《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宋。朱熹。注:「圣人过化存神之妙,未易窥测。」
《國語辭典》:理化  拼音:lǐ huà
1.治理和教化。《晋书。卷三○。刑法志》:「夫礼以训世,而法以整俗,理化之本,事实由之。」唐。白居易 为宰相让官表:「枢衡要地,初不得人,则理化劳心,终无成日。」
2.事理的变化。《后汉书。卷三二。樊宏传。论曰》:「分地以用天道,实廪以崇礼节,取诸理化,则亦可以施于政也。」《文选。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四运虽鳞次,理化各有准。」
3.物理学和化学。如:「理化馆」、「理化教学」。
《漢語大詞典》:王教
(1).王者的教化。 汉 刘向 列女传·楚平伯嬴:“夫妇之道,固人伦之始,王教之端。”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昔之为文者,非苟尚辞而已,将以纽之王教,本乎劝戒也。” 明 何景明 《龙湾草堂记》:“昔者王教之一也,国有学,乡有序而已矣。”
(2).王者的命令。太平广记卷三七九引 唐 戴孚 《广异记·崔明达》:“须臾,内传王教召 明达 师, 明达 随入大厅。”
《國語辭典》:同化  拼音:tóng huà
1.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
2.文化体系不同的个人或群体,在接触占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后,接受新环境与新观念,并改变原有价值与行为模式的社会过程。
3.语音上两个不相同或不相近的音连在一起,而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此语音变化称为「同化」。
《漢語大詞典》:时教(時教)
(1).四时进行的教育。礼记·学记:“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陈澔 集说:“谓四时之教,各有正业。”
(2).当时的教化。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壤长地进,至于霸王,时教使然也。”
《國語辭典》:教本  拼音:jiào běn
课本、教科书。如:「此书虽好,却不适合用来作教本。」
《漢語大詞典》:猿狙
亦作“猨狙”。
(1).泛指猿猴。庄子·天运:“今取猨狙而衣以 周公 之服,彼必齕啮挽裂,尽去而后慊。”庄子·天地:“执留之狗成思,猿狙之便自山林来。” 成玄英 疏:“猿狙,獼猴也。” 宋 刘筠 《大酺赋》:“俊軼鹰隼,巧过猿狙。” 清 方苞 《壬子七月示道希》:“夫索横於空,猿狙之所不能履也。”
(2).喻未受教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