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接伴
(1).谓接待外国使臣。 宋 司马光 《乞免北使第二状》:“臣不惟名犯北朝讳,及性不耐寒,兼臣不经接伴,未能諳练南北事体,资性拙訥,恐辱王命。”宋史·李继昌传:“ 辽 人请和,欲近臣充使,乃令 继昌 与其使 姚东之 偕诣 辽 部。俄与 韩杞 同至行在;及 辽 人聘至,又命至境首接伴。”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七年一月二十七日》:“当时 英 使进抵宫门,上已御寳座,接伴大臣告以须行拜跪礼, 英 使 司当冬 遂辞以疾。”
(2).“ 接伴使 ”的省称。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九:“以右正言知制誥 富弼 假中书舍人 充接伴 。”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张安道使虏》:“ 安道 见其缨紱诸物,鲜明有异,知其为戎主也,不敢显言,但再三咨其艺之精尔。接伴 刘六符 意觉 安道 知之,色甚怍云。”参见“ 接伴使 ”。
《漢語大詞典》:接伴使
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 王师儒 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 师儒 答云: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 宣和 时, 傅忠肃公 察 为结伴使。”
《國語辭典》:不敢当(不敢當)  拼音:bù gǎn dāng
1.承受不起、不敢接受。多用以表示谦让。《吕氏春秋。审应览。审应》:「大国命弊邑封郑之后,弊邑不敢当也。」《儒林外史》第三六回:「虞博士笑道:『这徵辟之事,我也不敢当。』」
2.不妥当、不得体。《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姑娘听了心里说道:『这句话说的不敢当儿。』」
《漢語大詞典》:遗人(遺人)
(1).劫后幸存者。后汉书·刘盆子传:“时 三辅 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遗人往往聚为营保,各坚守不下。” 唐 元结 《舂陵行》:“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 宋 曾巩 《楚泽》诗:“虫虫旱气连年有,寂寂遗人几户存。”
(2).犹后裔。 唐 游芳 《桥亭记》:“ 任 , 风 姓之国也,謡俗古远,其 太昊氏 之遗人。”
(3).遗世之人;隐士。 唐 戴叔伦 《酬袁太祝长卿小湖村山居书怀见寄》诗:“背江居隙地,辞职作遗人。耕凿资餘力,樵渔逐四邻。” 宋 曾巩 《麻姑山送南城尉罗君》诗:“上有锦綉百顷之平田,山中遗人耕紫烟。”
(4).改朝换代后仍然效忠前朝的人。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刘须溪:“他如 闽中 之 谢皋羽 , 徽州 之 胡餘学 , 慈溪 之 黄东发 ,自以中国遗人,不屈夷狄者,不知其几。”
《漢語大詞典》:待用
谓接待而拔用。汉书·韩延寿传:“ 延寿 为吏,上礼义,好古教化,所至必聘其贤士,以礼待用。” 杨树达 窥管:“待用谓接待而拔用之也。”
《國語辭典》:棒喝  拼音:bàng hè
1.佛教用语。禅师启发弟子开悟的方法。或用棒打,或大声一喝,或棒喝交施,使弟子于当下开悟。《续传灯录。卷二五。东京净因蹒庵。继成禅师》:「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寻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龙舒增广净土文。卷一一。承相郑清之劝修净土文》:「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
2.警醒迷误的人。宋。王安石 答张奉议诗:「思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总不亲。」明。王永积〈家园〉诗三○首之二五:「棒喝无烦问野僧,死生生死有何能?」
《漢語大詞典》:典谒(典謁)
(1).掌管宾客请见的传达和接待事务。《礼记·曲礼下》:“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謁矣;幼,曰未能典謁也。” 孔颖达 疏:“謁,请也。士之子,年数长,则言能主宾客告请之事;幼,则言未能也。” 明 梅鼎祚 《昆仑奴》第一折:“这几日病起入朝,方纔归府。牙门官,有客见访,好生典謁。”
(2).掌管宾客请见事务的小官。韩非子·亡徵:“后妻贱而婢妾贵,太子卑而庶子尊,相室轻而典謁重,如此则内外乖,内外乖者,可亡也。”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典謁,主宾客请謁之事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海叙不遇:“ 刘鲁风 , 江西 投謁所知,颇为典謁所沮。” 清 赵翼 《郡城菊事甚盛》诗:“到门不復烦典謁,直入吓煞双鬟鸦。”
《國語辭典》:开放(開放)  拼音:kāi fàng
1.释放。《书经。多方》汉。孔安国。传:「开放无罪之人,必无枉无纵,亦能用劝善。」
2.取消不必要的禁制,任人自由活动。如:「开放参观」、「开放言论自由。」
3.花开。如:「春天一到,百花纷纷开放。」
《國語辭典》:馆客(館客)  拼音:guǎn kè
1.食客。《初刻拍案惊奇》卷九:「那府中事体烦杂,宣徽要请一个馆客,做记室代笔札之劳。」
2.食客中专门教导儿童的教师。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閒人》:「食客者,有训导蒙童子弟者,谓之馆客。」
《國語辭典》:引接  拼音:yǐn jiē
招待。《后汉书。卷一三。隗嚣传》:「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晋书。卷六六。陶侃传》:「引接疏远,门无停客。」
《國語辭典》:开馆(開館)  拼音:kāi guǎn
1.旧时私设学堂教授学生。《儒林外史》第二回:「每日二分银子在和尚家代饭,约定灯节后下乡,正月二十开馆。」
2.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开始对外开放。
《漢語大詞典》:象胥
古代接待四方使者的官员。亦用以指翻译人员。周礼·秋官·象胥:“掌 蛮 、 夷 、 闽 、 貉 、 戎 、 狄 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諭説焉,以和亲之。”旧唐书·玄宗纪论:“ 象郡 、 炎州 之玩, 鸡林 、 鯷海 之珍,莫不结辙於象胥,駢罗於典属。” 明 唐顺之 《喜峰口观三卫贡马》诗:“槃舞呈鞮革,侏言译象胥。” 清 徐果亭 《圣武功成诗》:“正朔通鱼海,舆图拓象胥。” 刘师培 《〈文章学史〉序》:“象胥之官,掌传王言於夷使,使之諭説和亲,入宾之岁,则协礼以传词,此文之施於通译者也。”
《漢語大詞典》:国礼(國禮)
政府迎送国君或接待来使的礼仪。史记·晋世家:“ 宋襄公 新困兵於 楚 ,伤於 泓 ,闻 重耳 贤,乃以国礼礼於 重耳 。” 司马贞 索隐:“以国君之礼礼之也。” 宋 梅尧臣 《送祖择之学士北使》诗:“ 燕山 常苦寒, 汉 使涉穷腊……见其酋长时,国礼何勤纳。”
《國語辭典》:接纳(接納)  拼音:jiē nà
1.接受收纳。如:「我接纳你的建议。」《金史。卷一二九。佞幸列传。张仲轲》:「我闻接纳叛亡、盗买鞍马,皆尔国杨太尉所为,常因俘获问知其人无能为者也。」
2.结交、罗致。《后汉书。卷一七。冯岑贾列传。岑彭》:「光武深接纳之」《三国志。卷七。魏书。吕布臧洪传。吕布》:「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
《國語辭典》:客堂  拼音:kè táng
专门用来接待宾客的房间。唐。韩愈〈陪杜侍御游湘西两寺独宿有题一首因献杨常侍〉诗:「客堂喜空凉,华榻有清簟。」《三侠五义》第六八回:「请到客堂待茶。」
《國語辭典》:司仪(司儀)  拼音:sī yí
1.职官名。《周礼》秋官之属,掌理接待宾客的礼仪。北魏置司仪官,北齐改司仪署,隋唐沿置。
2.在典礼中赞礼及报告进行程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