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题记(題記)
(1).就名胜古迹或有纪念性的文物等著文抒怀。亦指所著之文。 唐 郑谷 《次韵和秀上人游南五台》:“中峯曾到处,题记没苍苔。” 清 吴敏树 《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 唐公 於是命工图之,而以名於其斋,曰‘梦砚之斋’,以与海内士大夫题记赞咏其事。” 孙犁 《秀露集·后记》:“旧作经过战争、动乱,失者不可复得,保存下来的,也实在不容易。每当搜集到手时,常有题记。”
(2).文体名。 姚华 《论文后编》:“而一文之后,有所题记(如《仪礼后记》,亦出 汉 儒。)后人称曰‘书后’,亦或曰‘跋’,则后序之变,前或曰‘引’( 苏明允 《送石昌言北使》),又前序之变也。” 鲁迅 《南腔北调集》《热风》《坟》等均有《题记》专文。
《漢語大詞典》:废官(廢官)
谓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称其职。论语·尧曰:“谨权量、审法度、脩废官,四方之政行焉。” 杨伯峻 注引 清 赵佑 四书温故录:“或有职而无其官,或有官而不举其职,皆曰废。”
分類:或有不称
《漢語大詞典》:不吃
避免(如错误的、不合适的,令人讨厌的或有害的事物)例如:正常的吃素的人只是不吃鱼、肉和禽类。
有意避开某事物;放过。例如:不吃最后一道甜食。
不买帐。例如:软硬不吃。
《漢語大詞典》:仙师(仙師)
(1).对仙人的尊称。 唐 王勃 《游庙山赋序》:“ 王子 驭风而游,泠然而喜……因欲攀 洪崕 於烟道,邀 羡门 於天路。仙师不存,壮志徒尔。” 唐 李复言 《续玄怪录·杨恭政》:“执节者前曰:‘夫人準籍合仙,仙师使者来迎,将会于 西岳 。’”
(2).对道士或有道者的敬称。 明 屠隆 《綵毫记·展叟单骑》:“﹝老爷﹞泛舟 采石 ,即往 匡庐 ,要替夫人去叩 李腾空 仙师。”红楼梦第一回:“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
《漢語大詞典》:破白
(1).谓候选或依资格可以升职的官员第一次得到上级或有关官署的荐举状。 宋 赵升 朝野类要·破白合尖:“选人得初举状,谓之破白;末后一纸凑足,谓之合尖,如造塔上顶之意。” 宋 叶适 《刘靖君墓志铭》:“作邑者,要路之储也,以改官为急。盖有因缘属託於破白之初矣,未有逡巡退却於及格之际也。”
(2).指开始征收钱粮,在空白的籍帐上登录缴纳情况。《续御寇略》引 清 咸丰 四年五月《催完钱粮示》:“而一县之大,屈计素封有力之家,实亦不少,显係藉端观望延挨,以致上年旧欠为数甚鉅,本年新粮尚未破白。”
《國語辭典》:木屐  拼音:mù jī
古时称装有木齿的鞋子为「屐」。木屐底下有齿,古人游山时多用之,又名「柴」、「脚屐」、「鞋屐」。
《国语辞典》:有救  拼音:yǒu jiù
有生机或有所补救。如:「你来了,我就有救了!」
《漢語大詞典》:某物
某一确定的但未指明之物;一个未提名的但是肯定、具体或有意义的东西
某一不特指的、未决定的或不明确的东西
《國語辭典》:申告  拼音:shēn gào
控告。如:「他到法院按铃申告。」
《国语辞典》:利多  拼音:lì duō
股票术语。指能刺激股价上扬或有利于多头的因素。
《國語辭典》:羡慕(羨慕)  拼音:xiàn mù
心中爱慕渴望。《儒林外史》第一四回:「那热汤汤的燕窝、海参,一碗碗在跟前捧过去。马二先生又羡慕了一番。」《红楼梦》第四八回:「姑娘何苦打趣我。我不过是心里羡慕,才学著顽罢了。」
《國語辭典》:园子(園子)  拼音:yuán zi
花园、果园、别墅,以及供大众游息的地方均可称为「园子」。《儒林外史》第三三回:「这姚园是个极大的园子,进去一座篱门。」
《國語辭典》:名论(名論)  拼音:míng lùn
1.有名或高明的言论。如:「古往先贤的许多名论,已成为后人处世的座右铭。」
2.名誉。《后汉书。卷六八。符融传》:「二人自是名论渐衰,宾徒稍省,旬日之间,惭叹逃去。」
《漢語大詞典》:二色
(1).犹言斑白。太平御览卷四三二引 汉 蔡邕 :“早丧二亲,年踰三十,鬢髮二色。”《三国志·吴志·吴主传》:“与诸君从事,自少至长,髮有二色。”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云:“二色,谓斑白也。”
(2).指喜、愠之色。后汉书·邓禹传论:“荣悴交而下无二色,进退用而上无猜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士人·周解元淳朴:“赋性朴茂,幼无二色。”
(3).犹两种,两样。宋史·乐志一:“次令登歌,钟、磬、塤、箎、琴、阮、笙、簫各二色合奏。”
(4).旧时指置妾或有外遇。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勋戚·惧内:“ 吴中 申 、 王 二相公,亦与夫人白首相庄,不敢有二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聂小倩:“﹝ 寗采臣 ﹞每对人言:‘生平无二色。’”
《漢語大詞典》:缨緌(纓緌)
亦作“ 缨绥 ”。 冠带与冠饰。亦借指官位或有声望的士大夫。 汉 蔡邕 《郭有道碑文》:“于时缨緌之徒,绅珮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吏道何其迫,窘然坐自拘。缨緌为徽纆,文宪焉可踰。” 唐 李益 《秋晚溪中寄怀大理齐司直》:“明质鶩高景,飘颻服缨绥。”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两堦腾肆乐之懽,四海庆寝兵之候,缨緌毕集,玉帛交陈。” 清 唐孙华 《送门人时期五贡入太学》诗:“邑中恶子任猖狂,往往缨緌被蹂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