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等慈
佛教语。平等普遍的慈悲。 宋 苏轼 《后苑瑶津亭开启祈雨道场斋文》:“自非妙觉之等慈,孰拯疲民於重困。”
《漢語大詞典》:福业(福業)
佛教语。指布施行善、慈悲利生等造福的功德。《景德传灯录·第十四祖龙树尊者》:“人有福业,世间第一,徒言佛性,谁能覩之?” 宋 苏轼 《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修无上道难,造种种福业易……所作福业,举意便成,如一滴水,流入世间,即为江河。”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六:“盖缘每认陛下本是天人,暂来人世,是以生知福业,性禀仁慈。”
《國語辭典》:悲怜(悲憐)  拼音:bēi lián
悲伤同情。如:「她怀著一颗慈悲心,悲怜天下众生。」
《漢語大詞典》:慈忍
佛教语。慈悲与忍辱。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九流绪论上:“佛之所云寂灭,非虚静乎?安乐,非恬愉乎?慈忍,非濡弱乎?”
《國語辭典》:悲智  拼音:bēi zhì
慈悲与智慧,为佛菩萨所具有的双德。《法苑珠林》卷四八:「虽诵千言,不存悲智,不如一听,自他两利。」
《國語辭典》:活佛  拼音:huó fó
1.对高僧的敬称。如:「济公活佛」。
2.称慈悲为怀,救人济世的人。《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上》:「明公胡不出一语谏之?全活一城生灵,便是活佛出世也!」
3.西藏、蒙古佛教传承系统中最高阶层的转世喇嘛。也称为「呼图克图」。
《漢語大詞典》:摄化(攝化)
佛教语。谓以佛慈悲之光明感化救苦众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钵逻耶伽国:“夫曲俗鄙志,难以导诱,吾方同事,然后摄化。” 唐 刘禹锡 《袁州萍乡县杨岐山故广禅师碑》:“遂以摄化为心,经行不倦。” 苏曼殊 《婆罗海滨遁迹记》:“以是因缘,摄化顽愚,尽超冥界。”
《漢語大詞典》:悲恋(悲戀)
慈悲顾恋;悲哀依恋。 南朝 梁 萧子良 《净住子·礼舍利宝塔门》:“然则现於湼槃者,復是增发悲恋之心。”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妇言:‘里巷不远,无烦多事。’遂出门去。 小翠 殊不悲恋。”续资治通鉴·宋太祖开宝七年:“ 江南 国主天性友爱,以弟 从善 被留,悲恋不已。”
《國語辭典》:悲观(悲觀)  拼音:bēi guān
1.沮丧或负面的人生态度。如:「你别太悲观,事情还是有转圜的馀地。」
2.以救苦救难的心来观察众生的痛苦。《妙法莲华经》卷七:「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漢語大詞典》:真念
善心,慈悲之心。 唐 白居易 《和晨霞》诗:“ 慈氏 发真念,念此 阎浮 人。”
分類:善心慈悲
《漢語大詞典》:慈眼
(1).亦称“ 慈目 ”。佛教语。佛以慈悲心视众生之眼。《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唐 李邕 《岳麓寺碑》:“慈目相视,浄心相续。” 唐 李子卿 《兴唐寺圣容瑞光赋》:“睟容若动,慈眼如睇。”
(2).马的一种眼病。 明 高明 《琵琶记·杏园春宴》:“元有一万匹马,却有一千三百个漏蹄,二千七百个抹靨,三千八百个熟瘸,二千二百个慈眼。”
《國語辭典》:水忏(水懺)  拼音:shuǐ chàn
1.佛教典籍。全称为「慈悲水忏法」,相传为唐知玄撰,三卷。据说唐朝悟达国师知玄左股曾经长了一粒疮,非常痛苦,求医无效,后得到一位异僧引水洗疮,知道是前世果报,为消除罪业,所以编慈悲水忏法,以为修行的法本。
2.依慈悲水忏法而举行的忏悔修行。是至今在中国最流行的忏法之一。也称为「慈悲水忏」、「慈悲水忏法」。
《國語辭典》:为仁不富(為仁不富)  拼音:wéi rén bù fù
行善者乐善好施,不聚敛财富,通常都不富有。《孟子。滕文公上》:「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警世通言。卷二五。桂员外途穷忏悔》:「施生虽是好人,却是为仁不富,家事也渐渐消乏不如前了。」
《国语辞典》:猫哭耗子(猫哭耗子)  拼音:māo kū hào zi
(歇后语)假慈悲。如:「其实你心里是巴不得他失败,别在这儿猫哭耗子──假慈悲了。」也作「猫哭老鼠」。
《国语辞典》:视人畏伤(视人畏伤)  拼音:shì rén wèi shāng
形容待人慈悲怜悯。《后汉书。卷六四。吴祐等传。论曰》:「吴季英视人畏伤,发言烝烝,似夫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