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灯塔(燈塔)  拼音:dēng tǎ
设置在海岸港口或小岛上的高塔。里面装有强力的发光设备,夜晚能发出定时明灭的灯光,作为海上船只航行的指标,可避免海难事件发生。
《漢語大詞典》:秘义(祕義)
深奥的意义。 南朝 梁 沈约 《齐太尉文宪王公墓志铭》:“祕义烟涵,瓌词雨散。” 唐 柳宗元 《送濬上人归淮南觐省序》:“上人穷讨祕义,发明上乘。”
分類:深奥意义
《漢語大詞典》:亡谓(亡謂)
(1).没有意义。《汉书·高帝纪下》:“爵或人君,上所尊礼,久立吏前,曾不为决,甚亡谓也。” 颜师古 注:“亡谓者,失於事宜,不可以训。”
(2).指无意义之事。《汉书·杨王孙传》:“圣王生易尚,死易葬也。不加功於亡用,不损财於亡谓。”
《漢語大詞典》:协意(協意)
(1).合成一种意义。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掌兵则忠果、雄勇、宣力;外臣则纯诚、顺化。每以二字协意,或造或因,取为美称。”
(2).犹同心。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庆元二年戒饬场屋付叶翥已下御笔:“惟赖卿辈协意悉心,精加衡鉴,网罗实才。” 明 沈德符 野获编·日本:“ 丁 为此谋,与勘事科臣 徐涵碧 者协意。”
《國語辭典》:字典  拼音:zì diǎn
以字为单位,按一定体例编次,并解释文字音义形体,以备查检的工具书。如《康熙字典》、《韦氏大字典》。
《國語辭典》:反问(反問)  拼音:fǎn wèn
对提出问题的人发问。如:「我等他说完一切问题,反问他这些问题该如何解决。」
《國語辭典》:诗钟(詩鐘)  拼音:shī zhōng
一种文字游戏。在一定时限内,焚香拈题,而写对联。其方法是:取绝不相类的两个字或词,各作一句,相互对偶。以凑合天然,不落俗套,且有寄托为上乘。
《國語辭典》:意符  拼音:yì fú
形声字中指明意义类别的部分。如「江」字左边的「水」、「劈」字下边的「刀」。也称为「形符」。
《國語辭典》:新纪元(新紀元)  拼音:xīn jì yuán
本指新年岁的始元。后泛指一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始。如:「他自创品牌,打入欧洲的服装市场,为我国的服饰业开启了新纪元。」
《漢語大詞典》:涯度
指意义的广度和深度。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才略:“ 子云 属意,辞人最深,观其涯度幽远,搜选诡丽;而竭才以钻思,故能理赡而辞坚矣。” 范文澜 注:“涯度幽远,义深也。”
《漢語大詞典》:逸义(逸義)
谓字、词、典故等未经解诂的冷僻意义。 蒋礼鸿 《怀任斋文集·杜诗释词》:“暨僻词逸义,越在字书,待搜抉以得其解者,疏而録之。”
《國語辭典》:象徵  拼音:xiàng zhēng
以有形的事物来表现无形的观念。即对任何一种抽象的观念、情感与看不见的事物等,都不直接予以指明,而根据理性的关联、社会的约定,从而透过某种意象为媒介,间接加以陈述的表达方式。
《國語辭典》:原理  拼音:yuán lǐ
真理或规则的根据。如进化原理。
《國語辭典》:有意思  拼音:yǒu yì si
1.意趣思致不同于流俗。《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八:「今小子说一个松江富翁姓潘是个国子监监生,胸中广博,极有口才,也是一个有意思的人。」
2.有趣,耐人寻味。《文明小史》第三一回:「他这番议论颇有意思,大约想我送他些别敬的缘故。」
3.有情意、想拥有。如:「那个男孩子似乎对你有意思。」「你对这个职位有意思吗?」
《漢語大詞典》:语助(語助)
即助词。语言中不表示实在意义的虚词。礼记·檀弓上“何居,我未之前闻也” 汉 郑玄 注:“居读为 姬 姓之 姬 , 齐 鲁 之间语助也。”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中:“上指门额问 普 ( 赵普 )曰:‘何不秪书“朱雀门”,须著“之”字安用?’ 普 对曰:‘语助。’ 太祖 大笑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 郭沫若 《断断集·屈原时代》:“凡用‘焉哉乎也’为语助的这种文体,在现今看来虽然是文言,而在 春秋 、 战国 时却是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