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鹤唳(鶴唳)  拼音:hè lì
鹤鸣。形容惊恐不安的情况。《晋书。卷一一四。苻坚载记下》:「闻风声鹤唳,皆谓晋师之至。」
《國語辭典》:鹤唳风声(鶴唳風聲)  拼音:hè lì fēng shēng
形容极度的惊恐疑惧。参见「风声鹤唳」条。明。张景《飞丸记》第七出:「还是你鹤唳风声自惊慌。」
《國語辭典》:森然  拼音:sēn rán
1.林木茂盛的样子。唐。陈鸿《东城老父传》:「竹柏森然,香烟闻于道。」
2.阴森寒冷的样子。唐。无名氏《李暮》:「水木森然,髣髴如有鬼神之来。」《红楼梦》第一○一回:「只觉身后咈咈哧哧似有闻嗅之声,不觉头发森然竖了起来。」
《國語辭典》:失守  拼音:shī shǒu
1.失去应有的操守。《左传。成公十五年》:「虽不能圣,敢失守乎?」
2.有亏职守。《左传。宣公十年》:「失守宗庙,敢告。」
3.城市或阵地被敌人攻占。唐。元稹唐故河阴留后河南元君墓志铭〉:「斯宇也,尚书府君受赐于隋氏,乃今传七代矣。敢有失守,以贻太夫人忧,死无以见先人于地下!」《三国演义》第二六回:「前者下邳失守,所请三事,已蒙恩诺。」
《國語辭典》:遑遑  拼音:huáng huáng
心神不定的样子。《文选。陶渊明。归去来辞》:「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也作「皇皇」、「惶惶」。
《漢語大詞典》:惊猜(驚猜)
惊恐猜疑。 唐 高适 《奉和鹘赋》:“望凤沼而轻举,纷羽族以惊猜。” 宋 苏辙 《次韵沈立少卿白鹿》诗:“白鹿何年养,惊猜未肯驯。”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李太白轶事》:“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分類:惊恐猜疑
《國語辭典》:规规(規規)  拼音:guī guī
1.失神的样子。《庄子。秋水》:「于是埳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而翟公方规规然,勒门以箴容,何所见之晚乎。」
2.识见浅短拘泥的样子。晋。陶渊明〈饮酒诗〉二○首之一三:「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清。恽敬〈舟经丹霞山记〉:「夫圣人之心,华邃鸿远,包孕天地,岂若拘儒之规规者哉!」
《漢語大詞典》:惊绝(驚絶)
(1).令人惊叹的精美绝伦之物。南史·鱼弘传:“﹝ 鱼弘 ﹞侍妾百餘人,不胜金翠,服翫车马,皆穷一时之惊絶。”
(2).谓令人惊叹绝倒。 宋 欧阳修 《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时发其愤闷於诗歌,至其所激,往往惊絶。” 象升 《〈振素庵诗集〉序》:“丛稿繽棼,积案上殆满,拾一二纸读焉,则其词多惊絶可喜者。”
(3).十分惊恐。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书成行世,校长见之大震,终逐之;其父亦惊絶,使谢罪返校。”
分類:惊叹惊恐
《國語辭典》:吐舌  拼音:tǔ shé
伸出舌头。表示惊讶的动作。《红楼梦》第四一回:「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
《漢語大詞典》:惊忧(驚憂)
惊恐忧愁。 宋 洪迈 《夷坚丁志·水阳陆医》:“吾平生不服凉剂,今虽心躁,元不作渴,盖因避寇惊忧失飢所致。” 清 吴敏树 《京师寄家人书》:“又闻人传説,秋禾早伤,日夕惊忧,恐吾乡里閒事,即未可测。” 鲁迅 《书信集·致姚克》:“顷接十日函,始知 天津 报上,谓我已生脑炎,致使吾友惊忧,可谓恶作剧。”
分類:惊恐忧愁
《國語辭典》:怔忪  拼音:zhēng zhōng
惊惧害怕的样子。唐。黄滔〈代陈蠲谢崔侍郎启〉:「怔忪莫宁,惶惑无已。」也作「征彸」。
分類:惊恐不安
《漢語大詞典》:惊弓(驚弓)
闻弓弦声而惊恐。 闻一多 《红豆》诗之十九:“我是只惊弓的断雁。”参见“ 惊弓之鸟 ”。
《國語辭典》:惊弓之鸟(驚弓之鳥)  拼音:jīng gōng zhī niǎo
魏国射箭能手更羸仅是拉动弓弦,不用箭,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便因过度惊惧而落下的故事。典出《战国策。楚策四》。比喻曾受打击或惊吓,心有馀悸,稍有动静就害怕的人。《晋书。卷七一。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歧路灯》第八一回:「绍是惊弓之鸟,吓了一跳。」也作「伤弓之鸟」。
《國語辭典》:震悸  拼音:zhèn jì
惊怖恐惧。宋。欧阳修〈谢进士及第启〉:「祇服宠灵,实增震悸。」
《漢語大詞典》:恐动(恐動)
惊恐扰动。三国志·魏志·张既传:“ 太祖 徙民以充 河北 , 陇西 、 天水 、 南安 民相恐动,扰扰不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是岁夏,大疫,百姓窃相恐动。”宋书·何承天传:“若但讁此三人,殆无所肃,开其一端,则互相恐动。”资治通鉴·隋炀帝大业十一年:“ 突厥 狂悖,势何能为! 萧瑀 遽相恐动,情不可恕。”
分類:惊恐扰动
《國語辭典》:骇汗(駭汗)  拼音:hài hàn
因惊骇而出汗。唐。韩愈〈元和圣德〉诗:「末乃取辟,骇汗如写。」
《漢語大詞典》:震詟(震讋)
震惊畏惧;使震惊恐惧。《汉书·张汤传》:“乃遣 山 ( 狄山 )乘鄣。至月餘, 匈奴 斩 山 头而去。是后羣臣震讋。” 宋 苏轼 《转对条上三事状》:“慎重刑罚,则笞杖之法,足以震讋顽狡。” 周素园 《贵州民党痛史》第三篇第十二章附录:“今我民党,賡续起义……如火如荼,如熊如羆, 满 吏震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