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无明业(無明業)
佛教语。指于人有害的痴愚恶业。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八:“不除心上无明业,祗与山间众水同。”参见“ 无明 ”。
《國語辭典》:无明(無明)  拼音:wú míng
1.怒火。《刘知远诸宫调。第一一》:「平白便发无明,不改从前穷性气!」《红楼梦》第二八回:「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也作「无明火」。
2.佛教用语。佛教谓不能了知现象的真实性的原始愚痴。为十二因缘的第一支,是一切烦恼的根源。《维摩诘所说经。卷上。菩萨品第四》:「缘起是道场,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
《漢語大詞典》:障累
佛教语。谓恶业的妨碍和烦恼。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四:“弟子 萧衍 敬白诸大德僧尼、诸义学僧尼、诸寺三宫,向已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
《国语辞典》:业簿(业簿)  拼音:yè bù
佛教用语。记录众生善恶业因的冥官帐簿。
《漢語大詞典》:障习(障習)
佛教语。恶业与烦恼。 南朝 梁 沈约 《舍身愿疏》:“一念儻值,曾未移时,障习相荡,旋迷厥路。”
《漢語大詞典》:障染
佛教语。由恶业污染而产生的烦恼。《敦煌变文汇录·维摩诘经菩萨品变文(乙)》:“幸蒙慈念,迴赐宣扬,深知五欲不坚,稍会天中未久,多边障染,从今应是去除。”
《漢語大詞典》:五逆罪
(1).佛教谓五种将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阿阇世王问五逆经:“有五逆罪,若族姓子、族姓女为是五不救罪,必入地狱无疑。云何为五?谓杀父,杀母、害阿罗汉、鬪乱众僧、起恶意於如来所。”亦省作“ 五逆 ”。《观无量寿经》:“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
(2).泛指各种逆伦之罪。 宋 罗烨 醉翁谈录·小说引子:“秀者通三纲而识五常,蒙者造五逆而犯十恶。”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五娘到京知夫行踪》:“五逆儿男和孝子,报应甚分明。”
《國語辭典》:旃荼罗(旃荼羅)  拼音:zhān tú luó
印度四级种姓以外的贱民。梵语caṇḍāla的音译,为屠者、下姓之意。从事屠宰、除粪等工作。印度教徒视他们为不可接触者,甘地则改称为「上帝的孩子们」。其住处有特别的标志,而且均位于城外。《大唐西域记》卷三:「命旃荼罗抉去其眼。」也作「旃陀罗」。
《國語辭典》:六道轮回(六道輪迴)  拼音:liù dào lún huí
佛教用语。一切尚未證得解脱的众生,由于业力的关系,永远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六种范围内转化不休。元。无名氏〈点绛唇。道妙玄微套。混江龙〉曲:「全不怕上天照察,也不怕六道轮回。」
《國語辭典》:六道  拼音:liù dào
佛教认为众生由于过去世所作的业,造成每个生命不同的存在状态。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六类,即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称为「六道」,众生未解脱前,始终在其中辗转生死。《起世经》卷九:「一切众生于人间生,悉皆成就无觉无观,快乐證知身坏即生光音天处,一切六道皆悉断绝,此即名为『世间转尽』。」《西游记》第八回:「悟时超十地三乘,凝滞了四生六道。」也称为「六趣」。
十恶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为招苦果之业因,故云十恶业。(参见:善恶)
十恶业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恶之业因,能通苦报,故云十恶业道。(参见:善恶)
破恶业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真言)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所说,三种陀罗尼之一,破三障中业障之陀罗尼也。止观二曰:「破恶业陀罗尼能破业障。」
恶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乖理之行谓之恶,身口意三者作事,谓为业。俱舍论光记十三曰:「造作为业。」即十恶五逆之所作。四十华严经四十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六波罗蜜经五曰:「无始所造恶业,如大千界所有微尘。」
【佛学常见辞汇】
恶劣的行为或作业。
善恶业果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赖耶三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