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97,分67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正性
知性
水性
适性
性恶
遂性
得性
性相
性理
禀性
资性
理性
性质
任性
道性
《漢語大詞典》:正性
(1).自然的禀性;纯正的禀性。汉书·律历志上:“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涤)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 三国 魏 孟康 《荐崔林》:“﹝ 崔林 ﹞禀自然之正性,体高雅之弘量。” 宋 范仲淹 《省试自诚而明谓之性赋》:“存乎诚,而正性既立。”
(2).佛教语。离断烦恼谓正性。 元 萨都剌 《灯草》诗:“慧灯莫与羣迷染,正性何愁慾境遮。”
《國語辭典》:知性  拼音:zhī xìng
1.哲学上指提供先天概念,以综合感觉材料构成知识的能力。也称为「悟性」。
2.泛指具备知识、理性等特质。如:「他打算安排一次知性之旅,到各国名胜古迹参观。」
《國語辭典》:水性  拼音:shuǐ xìng
1.水的特性。《后汉书。卷三○上。苏竟杨厚列传。苏竟》:「今年比卦部岁,坤主立冬,坎主冬至,水性灭火。」《宋史。卷九二。河渠志二》:「臣等窃谓河流转徙,乃其常事;水性就下,固无一定。」
2.游泳、泅水的技能。《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仓素知水性,又在荆州住了数年,愈加惯熟;更兼力大,因此擒了庞德。」《镜花缘》第一三回:「婢子因思:『人生同一血肉之躯,他人既能熟谙水性,将身入海,我亦人身,何以不能?』因置大缸一口,内中贮水,日日伏在其中,习其水性。久而久之,竟能在水一日之久。」
3.比喻没有主见。元。关汉卿《调风月》第三折:「老夫人随邪水性,道我能言快语说合成,我说波娘七代先灵。」《西游记》第三○回:「你看那水性的君王,愚迷肉眼,不识妖精。」
4.像水一样可以随意方圆,无定性。比喻善变而用情不专。《水浒传》第八一回:「原来这李师师是个风尘妓女,水性的人。」《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自古道:『妇人水性无常。』况烟火之辈,少真多假。」
《國語辭典》:适性(適性)  拼音:shì xìng
适合个性。如:「写作对想像力丰富的她而言,是非常适性的工作。」
分類:称心合意
《漢語大詞典》:性恶(性惡)
战国 时 荀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必须以礼义刑罚治之,才能使之改恶从善。与 孟子 的性善论相对立,也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参见“ 性善 ”。
《漢語大詞典》:性善
战国 时 孟子 的观点之一。认为人生之初其性是善良的。是一种先验的人性论。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滕文公上:“ 孟子 道性善,言必称 尧 舜 。”参见“ 性恶 ”。
《漢語大詞典》:遂性
(1).顺应本性。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然松柏之生,各以良殖遂性。”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非直饮食遂性,舒适自在,至於粪溺,自然一处,不须扫除。” 宋 沈遘 《谢赐历日表》:“凡四海之广,莫不受制於庭;而羣生之微,一皆遂性於下。”
(2).顺适性情。 南朝 宋 鲍照 《答客诗》:“专求遂性乐,不计缉名期。”陈书·后主纪论:“仁义利物而道远,嗜欲遂性而便身。” 唐 王毂 《赠苍溪王明府》诗:“水云真遂性,龟鹤足齐年。”
《漢語大詞典》:得性
《诗·小雅·鱼藻》“鱼在在藻” 毛 传:“鱼以依蒲藻为得其性。”后以“得性”谓合其情性。 南朝 宋 谢灵运 《道路忆山中》诗:“得性非外求,自已为谁纂。”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草木不夭,昆虫得性。” 唐 刘禹锡 《沓潮歌》:“介鲸得性方逍遥,仰鼻嘘吸扬朱翘。”
分類:鱼在情性
《國語辭典》:性相  拼音:xìng xiàng
佛教用语。指诸法的本质与现象、特徵。《文选。王巾。头陀寺碑文》:「名言不得其性相,随迎不见其终始。」
《漢語大詞典》:性理
(1).谓生命之原理、规律。《后汉书·赵咨传》:“ 王孙 裸葬, 墨夷 露骸,皆达於性理,贵於速变。”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若能杖药以自永,则稻稷之贱,居然可知。君子知其若此,故准性理之所宜,资妙物以养身。” 宋 司马光 《初见白发慨然感怀》诗:“万物壮必老,性理之自然。”
(2).情绪和理智。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是以智者严櫽括於性理,不肆神以逐物。”宋书·谢述传:“ 述 有心虚疾,性理时或乖谬。”
(3).人性与天理。指 宋 儒性理之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本朝文章亦三变:“ 唐 文章三变,本朝文章亦三变矣, 荆公 以经术, 东坡 以议论, 程氏 以性理,三者要各自立门户,不相蹈袭。” 明 李贽 《与友人书》:“﹝ 利西泰 ﹞凡我国书籍无不读,请先辈与订音释,请明於‘四书’性理者解其大义,又请明於‘六经’疏义者通其解説。” 孙犁 《秀露集·关于儿童文学》:“他们有时教子弟性理之学。”
《國語辭典》:禀性(稟性)  拼音:bǐng xìng
天赋的品性资质。如:「班代表的禀性善良,屡次获得师长的赞扬。」《三国演义》第五七回:「腾身长八尺,体貌雄异,禀性温良,人多敬之。」《红楼梦》第一回:「因这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
《國語辭典》:资性(資性)  拼音:zī xìng
天赋的性情。《汉书。卷七一。彭宣传》:「臣资性浅薄,年齿老眊。」《儒林外史》第九回:「他今年十七岁,资性倒也还聪明的。」
《國語辭典》:理性  拼音:lǐ xìng
1.心理学上指一种个人风格类型。此种类型的特质为以逻辑推理方式来观察事情。不易显露情感,不善同情,也不在意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相对于感性而言。如:「理性的人虽似无情,但在法理的维护上立场比较稳。」
2.思考、判断、推理等的能力。相对于感性而言。
3.理智、冷静。如:「遇到大事千万要理性思考,沉著应对,切莫感情用事,坏了大局。」
《國語辭典》:性质(性質)  拼音:xìng zhí
禀性气质。元。白朴《东墙记》第一折:「生得一个女孩儿,唤做秀英,年长一十九岁,生的性质沉重。」《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我们中国人的性质,只要自己有好处,那里有工夫管世界上的事呢?」
《國語辭典》:任性  拼音:rèn xìng
1.放纵性情恣意而为。《后汉书。卷四八。杨终传》:「黄门郎年幼,血气方盛,既无长君退让之风,而要结轻狡无行之客,纵而莫诲,视成任性。」《儒林外史》第五回:「凡事须要斟酌些,不可任性。」也作「任情」。
2.顺任性情之自然,不矫揉造作。《后汉书。卷六○上。马融传》:「善鼓琴,好吹笛,达生任性,不拘儒者之节。」《旧唐书。卷一。高祖本纪》:「及长,倜傥豁达,任性真率。」
《漢語大詞典》:道性
(1).道德品性。《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 江夏王 道性渊深,睿鉴通远,树声列藩,宣风鉉德。”
(2).出家修道之情志。 唐 白居易 《留别吴七正字》诗:“唯是尘心殊道性,秋蓬常转水长闲。” 唐 元稹 《梦游春》诗:“浮生转经歷,道性尤坚固。” 宋 徐铉 《奉和武功学士舍人寄赠文懿大师》之二:“诗情道性知无梦,频见残灯照曙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