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御 → 禦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察院  拼音:chá yuàn
1.唐代御史台下三院之一,监察御史隶属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2.明、清时都察院简称为「察院」。职掌监察巡按,考察举劾。明。祝允明〈与分巡黄佥宪〉:「今具一牍并状申缴察院,谨以副本呈览,所望于我公者必为调停。」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石察院赶开左右,直唤两生到案前来,轻轻地分付道:『二生所告,本院久知此人罪恶贯盈。』」
4.院试的考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有一个童生,推著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漢語大詞典》:两台(兩臺)
(1).指 唐 武则天 时肃政台(即御史台)的左右两台。左台知百司、监军旅,右台察州县、省风俗。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职官·两台
(2).藩台和臬台的合称。指 清 代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承宣布政使和提刑按察使。 清 钮琇 觚賸续编·禅讽:“﹝寺僧 大汕 ﹞常攒眉而言两臺延召之频,三司应酬之密,六时并无暇逸。”
《国语辞典》:三司使  拼音:sān sī shǐ
唐代大狱,诏下刑部、御史台、大理寺共同审案,称为「三司推事」,也称为「大三司使」;其次以侍御史、刑部郎中、大理寺司直接审讯,称为「三司受事」,也称为「小三司使」。二者合称为「三司使」。
《漢語大詞典》:殿院
(1).宫内的殿与院。 唐 王涯 《宫词》之十六:“雕墙不断接宫城,金榜皆书殿院名。”
(2). 唐 宋 两代有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其主管官分别为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后用以称殿中侍御史。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七:“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台谏不相见:“ 韩公 摄饗明堂,殿中侍御史 陈洙 监祭,公问 洙 :‘闻殿院与 司马舍人 甚熟。’ 洙 答以‘顷年曾同为直讲’。”
《漢語大詞典》:二台(二臺)
(1).指尚书台与御史台。《后汉书·陈忠传》:“言事者见 杜根 , 成翊世 等新蒙表録,显列二臺,必承风响应,争为切直。” 李贤 注:“谓 杜根 为侍御史, 成翊世 为尚书郎也。”
(2).指 唐 时的监察御史与殿中侍御史。 唐 御史台分左、右台,右台即为监察御史,左台即为殿中侍御史,殿中侍御史低于侍御史而高于监察御史。 唐 刘怀一 《赠右台监察邓茂迁左台殿中》诗:“入仕光三命,迁荣歷二臺。”
指 南朝 宋 徐羡之 和 傅亮 。时二人职居台辅之位,故称。宋书·谢晦传:“梟四凶於庙庭,悬三监於絳闕,申二台之匪辜,明两藩之无罪,上谢祖宗,下告百姓。”
《國語辭典》:南司  拼音:nán sī
1.南北朝御史中丞的别称。专职监察、弹劾。《梁书。卷一四。江淹传》:「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
2.唐代的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均在皇宫南面,故称为「南司」。《旧唐书。卷一六七。宋申锡传》:「会内官马存亮同入,诤于文宗曰:『谋反者适宋申锡耳,何不召南司会议。今卒然如此,京师企足自为乱矣。』」
《漢語大詞典》:台令(臺令)
(1).即陵台令。 唐 代掌陵寝之官。新唐书·礼乐志四:“陵司旧曰署,十三载改 献 、 昭 、 乾 、 定 、 桥 五陵署为臺,令为臺令。”
(2).御史台的规章。宋史·职官志四:“旧《臺令》,御史上下半年分诣三省、枢密院点检诸房文字,轮诣尚书六曹按察。”
《漢語大詞典》:内道
(1).我国古代天文学谓月亮在黄道之北运行的轨道。隋书·艺术传·张胄玄:“ 胄玄 以日行黄道,岁一周天,月行月道,二十七日有餘一周天。月道交络黄道,每行黄道内十三日有奇而出,又行黄道外十三日有奇而入,终而復始。月经黄道,谓之交。朔望去交前后各十五度已下,即为当食。若月行内道,则在黄道之北,食多有验。”
(2). 元 代以直属御史台的 山东 东西道 、 河东 山西道 、 燕南 河北道 、 江北 河南道 、 山南 江北道 、 淮西 江北道 、 江北 淮东道 、 山北 辽东道 为内道。参阅元史·百官志二
《漢語大詞典》:台长(臺長)
古时御史台的长官。一般指御史大夫。 明 代罢御史台,置都察院,则以左右都御史为台长。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御史臺三院。一曰臺院,其僚曰侍御史,众呼为端公。见宰相及臺长,则曰某姓侍御。” 宋 苏辙 《谢除尚书右丞表》:“伏念臣衰迟晚节,遭遇圣时,还朝首擢於諫垣,求言终寘於臺长。”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阿内侍:“当时臺长 顾佐 ,号为清正。”
《漢語大詞典》:宪官(憲官)
(1).御史台或都察院所属的官员。因掌持刑宪典章,故称。旧唐书·德宗纪上:“己巳, 福建 观察司 鲍防 、 湖南 观察司 萧復 让宪官,从之……自是诸道非节度而兼宪官者皆让。” 宋 苏洵 《与吴殿院书》:“诚恐宪官职重,是以不敢数数自通。” 明 宋濂 《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丞相闻君言,戒其属曰:‘此真宪官也。’”
(2).主持历法的官员。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中:“宪官不能穿凿於私智,而师各自为説,不胜纷纷也。”
《漢語大詞典》:总宪(總憲)
明 清 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别称。御史台古称宪台,故称。 明 张居正 《与南台长言中贵不干外政》:“又如臺长之古心卓行,处之总宪,最为宜矣。”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最有宠者一人,以秉笔掌东厂掌印,秩尊视元辅;掌东厂权重,视总宪兼次辅;其次秉笔随堂,如众辅焉。”
《漢語大詞典》:朝长(朝長)
唐 制称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退朝入台时其中为长的一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宣宗 时,御史 冯缄 三院退入臺,路逢集贤校理 杨收 ,不为之却。 缄 为朝长,取 收 僕笞之。”原注:“臺中故事,三院退朝入臺,一人谓之朝长。”
《國語辭典》:哄堂  拼音:hōng táng
唐朝御史台以年资最高者主杂事,称杂端。平时公堂会食,不苟言笑。遇到杂端失笑时,在座其他的人都跟著笑,称为「哄堂」。典出唐。赵璘《因话录。卷五。徵部》。后形容众人同时大笑。《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大笑曰:『绝倒』,众笑曰:『哄堂』。」也作「哄堂大笑」、「鬨堂」、「鬨堂大笑」。
《國語辭典》:烘堂  拼音:hōng táng
庆生、迁居等吉事,亲友出钱庆贺饮宴,满堂欢乐。宋。张纲〈西江月。易老方惊岁晚〉词:「为具随宜饾饤,烘堂不用笙箫。」
《漢語大詞典》:宪长(憲長)
古代中央监察机关的首长。如 秦 汉 以来御史台中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 明 清 都察院的都御史。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 寳元 中,御史府久闕中丞。一日, 李淑 召对, 仁宗 偶问以宪长久虚之故…… 许公 奏曰:‘中丞者,风宪之长,自宰相而下,皆得弹击,其选用,当出圣意。’”明史·饶伸传:“礼部侍郎 于慎行 以 大壮 文独劣,拟乙置之。都御史 吴时来 及 朝阳 不可…… 时来 附权蔑纪,不称宪长。”
《漢語大詞典》:三狱(三獄)
(1).三宗刑狱案件。后汉书·桓帝纪赞:“政移五倖,刑淫三狱。” 李贤 注:“三狱谓 李固 、 杜乔 ; 李云 、 杜众 ; 成瑨 、 刘质 也。”按,此六人皆以直谏或遭谮下狱死或弃市。
(2).由大理寺(廷尉)、都官(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的狱案。《陈书·宣帝纪》:“其军国兴造、徵发、选序、三狱等事,前须详断,然后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