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得 → 淂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凝虚
道家谓清虚无虑的得道境界。 南朝 梁
江淹 :“遂乃凝虚敛一,守仙闭方,智寂术尽,魄兀心亡。”:“夫大道凝虚,至德冲挹,故后王法玄猷以御世,圣人崇谦光而降美。”
《國語辭典》:清理 拼音:qīng lǐ
1.平治、平定。《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
2.整理、处理。《文明小史》第四十二回:「但是这些书一齐出在上海,总得请制宪下个公事给上海道,叫他帮著清理清理才好。」《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五回:「不料当到第三年上,忽然来了个九省钦差,是奉旨到九省地方清理财赋。」
3.明白事理。《三国志。卷二十二。魏书。桓阶等传。评曰》:「臻毓规鉴清理,咸不忝厥职云。」《陈书。卷二十四。周弘正传》:「观汝神情颖晤,清理警发,后世知名,当出吾右。」
《漢語大詞典》:昧道
不懂得道理。 宋
王安石 :“学焉昧道,仕则旷官。”
《漢語大詞典》:果位
佛教名词。谓修行得道已证正果之位。与“因位”对言。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五:“今人动自负道家真伯, 释氏 果位,恐悉过矣,得不勉旃!”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今生更復勤修精进,直当超脱玄门,上证大觉,后来果位,当胜前生,这是正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且於 宗喀巴 微行解衣时,见有山神奉衣护卫,知已证果位,遂共礼拜称弟子。”
《漢語大詞典》:升玄(昇玄)
道教谓得道升天。 唐
黄滔 :“天上神仙,人间得焉;青囊有术,白日昇玄。”
《漢語大詞典》:识体(識體)
识知体要;懂得道理。
《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若听那个女孩子的那番仗义,这个女孩儿的这番识体,都叫人可感可疼。”
《漢語大詞典》:鹤骖(鶴驂)
太子的车驾。亦谓得道者的车驾。 唐
玄奘 :“所以紫殿慰怀,黔首胥悦,七众归怙,四门佇鉴,岂惟日索后言,鹤驂待驭而已。” 宋
陈著 《烛影摇红·寿族叔父衡之八十铨》词:“吾菊山翁,鹤驂来自 蓬 云界。”
《漢語大詞典》:升霞(昇霞)
(1).古代西方一些部族的人死后火葬,称为“昇霞”。 北齐
刘昼 《新论·风俗》:“ 秦 之西有 义渠 之国,其人死则聚柴而焚之,烟上燻天,谓之昇霞。”
(2).得道仙去。 唐
中寤 《赠王仙柯》诗:“瞻思不及望仙兄,早晚昇霞入太清。”
《漢語大詞典》:真叟
道家称修真得道的老人。 唐
孟郊 《怀南岳隐士》诗:“千峯映碧 湘 ,真叟此中藏,饭不煑石喫,眉应似髮长。”
《漢語大詞典》:达灵(達靈)
悟性得道。 唐
李渤 :“先生元气不散,瑶圃虚映,达灵久矣,晦辉为常。”
《漢語大詞典》:烟萝子(煙蘿子)
亦作“烟萝子”。 相传为古代学仙得道者。亦泛指隐士。 宋
苏轼 《游张山人园》诗:“壁间一轴 烟萝子 ,盆里千枝锦被堆。” 王文诰 辑注引 查慎行 曰:“﹝ 烟萝子 ﹞盖古之学仙得道者也。”
《國語辭典》:钳且(鉗且) 拼音:qián jū
古时善御马驾车的人,除去辔衔和鞭策,能使车和马自走。见《淮南子。览冥》。
《漢語大詞典》:声闻乘(聲聞乘)
佛教三乘之一。称闻佛言教悟苦、集、灭、道四谛之真理而得道者。 赵朴初 《佛教常识答问·僧伽和佛的弟子》:“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闻乘。”参见“ 三乘 ”。
《國語辭典》:三乘 拼音:sān shèng
佛教用语。梵语tri-yāna的意译。谓三种能使众生获得證悟,息灭烦恼的途径。即从他人听闻佛法而悟道的声闻乘;自己观察自然现象而悟道的独觉乘,和以成佛为目标的佛乘。独觉乘也称为「缘觉乘」、「辟支佛乘」,佛乘也称为「大乘」、「菩萨乘」。《大乘庄严经论》卷二:「善趣及三乘,大悲有三品。」《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漢語大詞典》:三乘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
《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
《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
《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漢語大詞典》:青山家
指得道的仙家。 宋
梅尧臣 :“既醒裂尺素,立作数行书。寄与青山家,精灵其有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