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行履
(1).犹往来,交往。《南史·齐始兴简王鉴传》:“ 王俭 常叹云:‘ 始兴王 虽尊贵,而行履都是素士。’”
(2).行走。《元典章新集·刑部·毁伤眼目》:“ 曹 辛三 将叔 曹 庆二 两脚用铁扒砍伤脚跟,左脚被伤,筋断紧缩,不能行履,已成废疾。”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 敬 尝观禪有近於 朱子 理在气先之説者,如 鲁祖 茶盏在世界前之言,是也;有近於 朱子 知在行先之説者,如 仰山 行履在何处之言,是也。”
(1).行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然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有不愜即弃之,凡易三四。”
(2).经历。 清 钱谦益 《海印憨山大师遗事记》:“大师歷年行履,具在自製年谱及经解文集中。”
(2).行走。《元典章新集·刑部·毁伤眼目》:“ 曹 辛三 将叔 曹 庆二 两脚用铁扒砍伤脚跟,左脚被伤,筋断紧缩,不能行履,已成废疾。” 清 恽敬 《姚江学案书后二》:“ 敬 尝观禪有近於 朱子 理在气先之説者,如 鲁祖 茶盏在世界前之言,是也;有近於 朱子 知在行先之説者,如 仰山 行履在何处之言,是也。”
(1).行为。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崔颢》:“然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有不愜即弃之,凡易三四。”
(2).经历。 清 钱谦益 《海印憨山大师遗事记》:“大师歷年行履,具在自製年谱及经解文集中。”
《漢語大詞典》:阔绝(闊絶)
(1).指长时间断绝音讯、往来。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七:“昔移入湖,阔絶三年。” 清 顾炎武 《赠于副将元剀》诗:“归家二载餘,阔絶无音书。” 清 刘大櫆 《江贞女传》:“其后 顾君 罢去,携其子归里, 江君 亦被议入京补官,两家音问阔絶。”
(2).相差很远;差别很大。 宋 苏轼 《上曾丞相书》:“王公大人,不可以无贫贱之士居其下风而推其后,大其声名而久其传。虽其贵贱之阔絶,而其相须之急,不啻若左右手。”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严复 《原强》:“其降而日异者,大抵以牵天繫地之不同,与夫生理之常趋於微异,洎源远流分,遂阔絶相悬,不可復一。”
(3).离奇;特殊。 清 刘大櫆 《解毁》:“彼其毁之者,必其为阔絶之行,而与其言相近似不相远者也。”
(2).相差很远;差别很大。 宋 苏轼 《上曾丞相书》:“王公大人,不可以无贫贱之士居其下风而推其后,大其声名而久其传。虽其贵贱之阔絶,而其相须之急,不啻若左右手。”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盖文章之道,臺阁山林,其体阔絶。” 严复 《原强》:“其降而日异者,大抵以牵天繫地之不同,与夫生理之常趋於微异,洎源远流分,遂阔絶相悬,不可復一。”
(3).离奇;特殊。 清 刘大櫆 《解毁》:“彼其毁之者,必其为阔絶之行,而与其言相近似不相远者也。”
《漢語大詞典》:神足
(1).神足通。佛教六通之一。指游涉往来非常自在的神通力量。 晋 法显 《佛国记》:“我是女人,何由得先见佛?即以神足,化作转轮圣王,最前礼佛。”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明律·释僧璩》:“ 璩 案律文有四因缘得现神足:一断疑网,二破邪见,三除憍慢,四成功德定。”参见“ 六通 ”。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2).犹高足。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道潜》:“凡此诸人,皆 潜 之神足。”
(3).神灵般的脚步。形容行走快速。 汉 应瑒 《驰射赋》:“驊騮激骋;神足奔越。终节三驱,矢不虚发。”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