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貌象
亦作“ 貌像 ”。 形象;相貌。庄子·达生:“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按,列子·黄帝“象”作“像”。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高宗幸太学:“ 高宗 祇謁先圣……视貌像翼翼钦慕。” 元 刘埙 隐居通议·鬼神:“光中见三仙,冠服貌像,隐隐可辨。” 柳亚子 《鲁游杂诗》:“ 铁公祠 畔又停舟,尚有庄严貌象留。”
分類:形象相貌
《漢語大詞典》:设象(設象)
(1).犹悬象。设立、宣布法令。国语·齐语:“ 管子 对曰:‘昔吾先王 昭王 、 穆王 ,世法 文 武 远绩以成名,合羣叟,比校民之有道者,设象以为民纪。’” 韦昭 注:“设象,谓设教象之法於象魏也。周礼:‘正月之吉,悬法於象魏,使万民观焉,挟日而敛之。’所以为民纪纲也。”
(2).用形象的譬喻。《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夫似是之言,莫不动听;因形设象,易为变观。” 吕延济 注:“因形势以设比象,故易改观。”
(3).设置形象。 宋 刘敞 《土牛行》:“立春自昔为土牛,古人设象今人愁;岂有范泥作头角,便可代天熙九畴。”
《國語辭典》:长线(長線)  拼音:cháng xiàn
1.长的线。如:「放长线钓大鱼」。
2.大陆地区指长期大量生产,以致供应量超过社会需要,应减缩的产品或行业。
《漢語大詞典》:立像
用雕塑、雕刻等方法制成的人物站立形象。
《國語辭典》:生像  拼音:shēng xiàng
1.长相、面貌。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有十个母儿:一家门、二生像、三吐谈,……。」《红楼梦》第三九回:「我这生像儿,怎好见的。」也作「生相」。
2.比照人物相貌制成的画像或塑像。清。洪升《长生殿》第三二出:「又选高手匠人,将旃檀香雕成妃子生像。」
《國語辭典》:造形  拼音:zào xíng
物体所表现的轮廓与外形。如:「造形设计」。
《漢語大詞典》:造刑
谓造成某种特定形势。 宋 曾巩 《殿前都指挥使制》:“非造刑而后定计,非合战而后屈人。”刑,一本作“ 形 ”。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四:“‘非造刑而后定计。’刑作形。”
《國語辭典》:幻象  拼音:huàn xiàng
从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非真实景象。如:「沙漠中出现的海市蜃楼,不过就是种幻象而已。」
《國語辭典》:蚩尤旗  拼音:chī yóu qí
天象之一,常被归为妖气或妖星。可能是特定形状的彗星。古人以此星出现主兵祸之象。
《漢語大詞典》:镜石(鏡石)
光滑晶莹能反映人、物形象的石头。 唐 苏颋 《武担山寺》诗:“詎知留镜石,长与法轮圆。”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镜石, 济南郡 有 方山 ,相传有 奂生 得仙於此。山南有 明镜巖 ,石方三丈,魑魅行伏,了了然在镜中。”
《漢語大詞典》:画鸡(畫雞)
画鸡的形象。亦指所画的鸡的图像。古人正月初一有贴画鸡于门之俗,以示吉祥。 晋 王嘉 拾遗记·唐尧:“﹝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时解落毛羽,肉翮而飞。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於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人每岁元日,或刻木铸金,或图画为鸡於牖上,此之遗像也。” 齐治平 校注引 三国 魏 董勋 《问礼俗》:“正月一日为鸡……正旦画鸡於门。”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按《岁时记》:‘正月一日,贴画鸡。’今都门剪以插首,中州画以悬堂,中贵人尤好画大鸡於石,元日张之,盖北地类呼‘吉’为‘鸡’,俗云室上大吉也。”
《國語辭典》:影戏(影戲)  拼音:yǐng xì
1.旧称电影为「影戏」。
2.以纸张或皮革制成人物的剪影,借灯光投影在布幕上来表演故事的戏剧。参见「皮影戏」条。
《漢語大詞典》:着相(著相)
佛教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 唐 慧能 《坛经·机缘品》:“无端起知见,著相求菩提。”黄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造恶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恶枉受轮迴,著相造善枉受劳苦。” 瞿秋白 《饿乡纪程》二:“然而宇宙间的‘活力’,那‘第三者’,普遍圆满……况且‘他’是‘活力’,不流转而流转,自然显露,不著相而著相,自然映照。”
犹样子。《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 狄员外 道:‘你这畜生!合人顽也要差不多的就罢,岂可顽得这般着相?’”
《漢語大詞典》:遗景(遺景)
(1).谓把日光抛在后面。形容迅速之极。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骋逸策迅者,虽遗景而不劳;因风凌波者,虽济危而不倾。”
(2).谓留下生动的形象。形容诗写得出神入化。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开府书》:“ 青莲 能虚, 工部 能实。 青莲 唯一於虚,故目前每有遗景; 工部 唯一於实,故其诗能人而不能天,能大能化而不能神。”
(3).指遗漏未及的景致。 明 谢榛 四溟诗话卷三:“诗中难者,莫过於情诗,然乐府尤盛於 元 ,千万人口中咀嚼,外无遗景,内无遗情,虽有作者,罕得新意。”
《國語辭典》:视力(視力)  拼音:shì lì
眼力。即常人在一定距离内,眼睛辨识事物的能力。如:「他视力极佳,远方景物都看得一清二楚。」也作「目力」。
《漢語大詞典》:山题(山題)
古代妇人首饰步摇的底座。因其形象山,着於额前,故名。后汉书·舆服志下:“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繆。” 清 林颐山 《经述·释王后首服四》:“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因其贯白珠为桂枝相繆,故八爵、九华、六兽列於黄金山题之上,行步则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