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坦然  拼音:tǎn rán
1.平坦的样子。《大宋宣和遗事。亨集》:「平明视之,四望坦然,不知葬所。」
2.显然、明显。《文选。孔安国。尚书。序》:「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文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若能内取子布,外击刘备,以效赤心,用复前好,则江表之任,长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观。」
3.坦白心安、处之泰然的样子。唐。元稹〈捉捕歌〉:「主人坦然意,昼夜安寝寤。」《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笑得华忠倒有些不好意思,他却坦然无事的扶了个婆儿一路进来。」
《國語辭典》:飘荡(飄蕩)  拼音:piāo dàng
1.在空中随风飘动或在水面随波浮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同众下海,遭风飘荡,不知所止。」
2.流浪、飘泊。《三国演义》第五五回:「念备一生飘荡异乡,生不能侍奉二亲,又不能祭祀宗祖,乃大逆不孝也。」
3.飘摇动荡。《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崔毛徐何刑鲍司马传。鲍勋》:「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
《國語辭典》:安宁(安寧)  拼音:ān níng
1.安定平静。《汉书。卷八三。朱博传》:「部刺史奉使典州,督察郡国吏民安宁。」《红楼梦》第七九回:「自己身上分去责任,到底比这样安宁些。」
2.冬天。《尔雅。释天》:「秋为收成,冬为安宁。」
3.县名。在云南省昆明市西南,滇池西北。
《漢語大詞典》:正平
(1).公正持平。管子·心术下:“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所以失之者,必以喜哀怒乐。”吕氏春秋·孟秋:“决狱讼,必正平。”新唐书·孔戣传:“其为人,守节清苦,论议正平。”
(2).谓心境平静。庄子·达生:“夫欲免为形者,莫如弃世。弃世则无累,无累则正平,正平则与彼更生,更生则几矣。”
《國語辭典》:静言(靜言)  拼音:jìng yán
巧言。《书经。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國語辭典》:心静(心靜)  拼音:xīn jìng
心中平静安宁。唐。李嘉祐〈赠王八衢〉诗:「心静无华发,人和似古时。」《红楼梦》第六四回:「虽说有三姑娘帮著办理,……总不得心静一会儿,别说想病好,求其不添也就罢了。」
分類:心里平静
《漢語大詞典》:心平
(1).要求不高。 茅盾 《子夜》十一:“最近她自己也是把交易所当作白天的家,时常用‘押宝’的精神买进一万,或者是卖出五千;--在这上头,她倒是很心平的。”
(2).心情平静。 谌容 《人到中年》七:“﹝ 陆文婷 ﹞从院长办公室出来的时候,心平如镜,一往如常。”
《國語辭典》:无宁(無寧)  拼音:wú níng
宁可。《论语。子罕》:「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也作「毋宁」。
《國語辭典》:镇静(鎮靜)  拼音:zhèn jìng
镇定沉著,从容不迫。《国语。晋语七》:「故使惇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金史。卷九四。襄传》:「襄重厚寡言,务以镇静守法。」
《國語辭典》:宁谧(寧謐)  拼音:níng mì
安定、平静。《周书。卷二。文帝纪下》:「俾九服宁谧,诚赖翊赞之功。」《新唐书。卷一○五。褚遂良传》:「发哀大告,内外宁谧。」
《漢語大詞典》:痛定
(1).见“ 痛定思痛 ”。
(2).谓悲痛的心情趋于平静。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國語辭典》:痛定思痛  拼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语本唐。韩愈 与李翱书:「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指事后追思当时所遭的痛苦,而更加伤心。《隋唐演义》第九八回:「到后来痛定思痛,凡身之所经,目之所睹,耳之所闻,无一不足以助其悲思。」
《漢語大詞典》:镜水(鏡水)
(1).平静明净的水。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下:“凡造物由水土,故 江 东宜纱綾、宣纸者,镜水之故也。” 唐 温庭筠 《荷叶杯》词:“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
(2).指 镜湖 。 隋炀帝 《赐书召释惠觉》:“其义端雄辩,独演畅於 稽阴 ;谈柄微言,偏引汲於 镜水 。” 唐 贺知章 《采莲曲》:“ 稽 山罢雾鬱嵯峨, 镜水 无风也自波。” 唐 高适 《秦中送李九赴越》诗:“ 镜水 君所忆,蓴羹余旧便。”
《國語辭典》:安澜(安瀾)  拼音:ān lán
1.水波平静。比喻天下太平。《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天下安澜,比屋可封。」
2.清朝河工主管人员在秋汛后,奏报黄河未决口,称为「安澜」。《清史稿。卷一二六。河渠志一》:「前筑土坝,保固堤根,频岁安澜,已著成效。」
《國語辭典》:明鉴(明鑑)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新唐书。卷一二二。列传。魏元忠》:「夫明鉴所以照形,往事所以知今。」
2.明察、识见高远。如:「法官判事要明鉴秋毫,才不会造成冤狱。」《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望青天爷爷明鉴!」
3.明显的前例,可为今日所取法、借镜。《明史。卷三二○。外国列传一。朝鲜》:「苟阙斯二者,而徒事佛求福,梁武之事,可为明鉴。」
《國語辭典》:明鉴(明鑒)  拼音:míng jiàn
1.明镜。
2.喻见解清晰,见识高明。《三国志。卷二三。魏书。杨俊传》:「后固历位郡守,恂御史、县令,其明鉴行义多此类也。」晋。孙楚〈雁门太守牵招碑〉:「明鉴达于世变,弓毅足以致远。」
3.往事的成败,可为今日取法或借镜者。《后汉书。卷六六。陈蕃传》:「明鉴未远,覆车如昨,而逝习之权,复相扇结。」
4.常用的提称语,请人明察的意思,可用于口语或书信。《文明小史》第三回:「大人明鉴,他们已动了众,卑职一人怎么说得过他?」
《國語辭典》:和易  拼音:hé yì
态度温和,平易近人。《礼记。郊特牲》唐。孔颖达。正义:「乐主和易,今奏此肆夏,大响道奏,主人和易,严敬于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