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远(平遠)
(1).平夷远阔。 宋 范成大 《回黄坦》诗:“平远一横看,浩荡供醉目。”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四:“ 周 即冲寂, 吴 即流畅, 唐 稍平远,并幽夜之逸光。” 夏丏尊 叶圣陶 《文心》十:“平远的原野的尽处,明蓝的天幕一丝不皱地直垂下去。”
(2).谓性情平和,胸襟远大。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坦之 ﹞祖 东海 太守丞,清淡平远。”
(3).山水画的一种取景方法,自近山望远山,意境绵邈旷远。 宋 郭思 纂集《林泉高致》载其父 郭熙 之说:“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國語辭典》:冲和(沖和)  拼音:chōng hé
1.性情和平。《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
2.天地间的真气。《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嘘吸冲和,吐故纳新。」
《漢語大詞典》:平中
平和中正。 宋 周敦颐 通书·乐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 清 刘大櫆 《问政书院记》:“虽有沉浮强弱之异,而一皆范之以平中,仁厚积於其中,恭让见於其外。”
《國語辭典》:和同  拼音:hé tóng
随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就守著清白,也没人来替你造牌坊,落得和同了些。」
《漢語大詞典》:通和
(1).互相往来和好。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纳款通和,布德脩礼。” 宋 叶适 《廷对》:“天下大事,不容苟简;岂可不出於用兵则出於通和哉?” 清 郭凤喈 《鸱上屋谣》:“昨日通和使者来,官军取给牛羊鷄。”
(2).通畅缓和。《淮南子·墬形训》:“ 汾水 濛浊而宜麻, 泲水 通和而宜麦。”
(3).开朗平和。南史·刘孺传:“及长,美风采,性通和,虽家人不见其喜愠。” 唐 元结 《送孟校书往南海》诗序:“材业 次山 不如 云卿 ,词赋 次山 不如 云卿 ,通和 次山 不如 云卿 。”
《漢語大詞典》:夷旷(夷曠)
(1).平和旷达。晋书·傅玄传赞:“志厉彊直,性乖夷旷。”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余观 嵇中散 被譖就刑,寃痛甚矣,而 叔夜 乃更神色夷旷,援琴终曲,重嘆《广陵》之不传。”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先生神思夷旷,谅不恐怖。”
(2).闲适放达。北史·阳休之传:“﹝ 休之 ﹞谈笑晏然,议者服其夷旷。” 清 陈田 《明诗纪事辛籤·杨文骢》:“ 陈子龙 安雅堂集: 龙友 诗有幽峭之思,沉鬱之色,壮烈而不失和平,夷旷而中存庄雅。”
(3).平坦而宽阔。 唐 陆长源 《酬孟十二新居见寄》诗:“大道本夷旷,高情亦冲虚。”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南宁:“又郡地夷旷,可宿数万师。”
《漢語大詞典》:轻安(輕安)
(1).轻健安康,健康。 五代 齐己 《赠刘五经》诗:“羣经通讲解,八十尚轻安。”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一:“ 朱文公 有足疾,尝有道人为施鍼熨之术,旋觉轻安。公大喜,厚谢之。” 清 姚鼐 《寄灵谷僧》诗:“无缘居士室,暂接问轻安。”
(2).谓流畅而平和。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 熙甫 子 子慕 ,变矫厉为轻安,不失为儒者之言,度越其父远甚。”
《國語辭典》:安和  拼音:ān hé
1.安定平和。《书经。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扰兆民。」唐。孔颖达。正义:「司徒主国教化,布五常之教,以安和天下众民。」唐。元结 夏侯岳州表:「公能请正宽恕,静以理之,故其人安和而服悦,为当时法则。」
2.安好、平安。唐。韩愈〈与大颠师书〉:「孟夏渐热,惟道体安和。」
《漢語大詞典》:平气(平氣)
(1).平和之气。管子·侈靡:“沮平气之阳,若如辞静。” 尹知章 注:“言欲沮败平和之阳气,默至而无形声如辞言之静者。”一说,谓正气。 郭沫若 等集校:“‘平气’谓正气。正气方兴,在上者每思有以‘沮’之。”
(2).谓使心平气和。庄子·庚桑楚:“欲静则平气,欲神则顺心。” 郭象 注:“平气则静。”
(3).又称“恒气”。推算节气的一种方法。即把一个回归年平分为二十四等分,对应二十四个节气,节气之间平均即得十五天多。我国古历除 清 代颁行者外,都采用平气。
《國語辭典》:和煦  拼音:hé xǔ
温暖祥和的样子。宋。解昉 永遇乐。风暖莺娇词:「风暖莺娇,露浓花重,天气和煦。」
《漢語大詞典》:粹夷
纯洁平和。 明 宋濂 《宋九贤遗像记》:“﹝ 程子 ﹞色微苍,甚莹,貌长,微有颧,眉目清峻,气象粹夷,髯四垂过领。”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四:“吾乡前辈, 邓子 大有功,心事粹夷,诗材清婉。”
分類:纯洁平和
《國語辭典》:和缓(和緩)  拼音:hé huǎn
温和舒缓。《三国演义》第四三回:「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
《漢語大詞典》:上平
(1).旧时书牍中遇尊称之词时,另行抬写,与上行齐平,谓之上平。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凡詔命、制书、奏事、上书诸称 燕王 者,可皆上平。”
(2).《切韵》广韵集韵等韵书,因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称上卷为上平,称下卷为下平。 元 熊忠 古今韵会举要·凡例:“旧韵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凡二百六韵,今依《平水韵》併通用之韵,为一百七韵。”
(3).汉语平声字的声调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称阴平为上平,阳平为下平。
《國語辭典》:淳和  拼音:chún hé
纯朴温和。《后汉书。卷五六。种皓传》:「伏见故处士种岱,淳和达理,耽悦诗书,富贵不能回其虑,万物不能扰其心。」《北史。卷二二。长孙道生传》:「明帝以览性质淳和,堪为师表。」
《漢語大詞典》:清中
清婉平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庾公 犹忆 刘 裴 之才儁, 元甫 之清中。”
分類: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