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宽舒(寬舒)  拼音:kuān shū
1.宽敞舒展。如:「我很向往宽舒的生活空间,所以想在退休后搬到乡下去住。」
2.开阔舒畅。如:「听了好朋友这一番安慰的话,令人心情宽舒了许多。」
《漢語大詞典》:内和
(1).内心平和。《礼记·乐记》:“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
(2).家庭和睦。礼记·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
《國語辭典》:平声(平聲)  拼音:píng shēng
一种汉语调类。声调平出而没有高低的变化。今国音分化为阴平、阳平二类,即第一声、第二声。第二声注音符号用「ˊ」来表示。
《國語辭典》:平善  拼音:píng shàn
善良。《刘知远诸宫调。第二》:「往日与他有雠隙,只冤他知远无礼,您两个也不是平善底。」
《漢語大詞典》:论平(論平)
考虑公正平和。 唐 张九龄 《敕吐蕃赞普书》:“朕心无所负,事欲论平。”
《國語辭典》:平静(平靜)  拼音:píng jìng
安定详和。《淮南子。俶真》:「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文明小史》第二四回:「只是事虽平静,京里却去不得,恐怕露了面,叫人家说出前事,有些未便。」
《漢語大詞典》:静气(静氣)
(1).宁静的气氛。 唐 唐扶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寒声连晓竹,静气结阴苔。”
(2).气息细缓。儿女英雄传第四回:“无奈自己説话向来是低声静气慢条斯理的惯了,从不会直着脖子喊人。”《花月痕》第六回:“教坊子弟吹着笛,弹着三弦,听 秋痕 歛容静气的唱。”
(3).意气平和。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三》:“静气迎人,人不得而聒之。”
《漢語大詞典》:平意
意气平和;平心静气。鬼谷子·符言:“言人君善与事结而不安静者,但虚心平意以待之,倾损之期必至矣。” 宋 苏辙 《君术·第四道》:“知无所不言,言无所不尽,开心平意,表里洞达,终身而不见其隙。”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事若尽于物质矣,而物质果足尽人生之本也耶?平意思之,必不然矣。”
《漢語大詞典》:夷粹
平和纯正。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夫以水性沉柔,入隘奔激。方之人情,固知迫隘之地,无得保其夷粹。”新唐书·沈传师传:“ 传师 性夷粹无竞,更二镇十年,无书贿入权家。” 宋 陆游 《〈持老语录〉序》:“夷粹真率,真山林间人也。” 明 李贽 初潭集·师友·论人:“ 子敬 清立,故多人为; 谢公 夷粹,岂皆自然!”
分類:平和纯正
《漢語大詞典》:温裕
(1).温暖。《诗·小雅·都人士》“狐裘黄黄” 汉 郑玄 笺:“冬则衣狐裘,黄黄然,取温裕而已。”
(2).引申指衣食温饱,生活富足。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杂记上·苓巴鸡》:“人来观者如市,膏药遂大售,日进千钱,子孙温裕者三世。”
(3).平和宽宏。北齐书·废帝纪:“太子虽富於春秋,而温裕开朗,有人君之度。”旧唐书·崔邠传:“ 邠 温裕沉密,尤敦清俭,上亦器重之。” 清 王士禛 等师友诗传录:“诗贵温裕纯雅;乐府贵遒深劲絶,又其不同也。”
《國語辭典》:静修(靜修)  拼音:jìng xiū
静心修养。如:「他的身体已大致康复,过几天便可回家静修。」
《漢語大詞典》:和心
使心境平和。吕氏春秋·适音:“故乐之务在於和心,和心在於行适。”云笈七籤卷三五:“但当和心约念,静身损物。”
《國語辭典》:恬和  拼音:tián hé
恬静温和。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王仲祖何如?温润恬和。」
分類:安静平和
《漢語大詞典》:静正
恬淡平和而趋于纯正。史记·龟策列传:“ 卫平 对曰:‘龟者是天下之宝也……安平静正,动不用力。’” 宋 梅尧臣 《陪魏兵部游濠上庄生台》诗:“ 周 当 战国 时,何为守静正。” 宋 梅尧臣 《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
《國語辭典》:醇和  拼音:chún hé
1.精纯温和。如:「陈绍醇和,高粱醇烈。」
2.质朴中和。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