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卒徒
(1).徒众;兵众。庄子·达生:“夫畏涂者,十杀一人,则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后敢出焉,不亦知乎!” 成玄英 疏:“强盛卒伍,多结徒伴,斟量平安,然后敢去。” 唐 元稹 《授牛元翼深冀州节度使制》:“尔之部曲,即镇之卒徒。”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张循王老卒》:“募紫衣吏,轩昂閒雅,若书司客将者十数辈,卒徒百人。”
(2).服劳役的人;差役。 汉 桓宽 盐铁论·复古:“卒徒衣食县官,作铸铁器,给用甚众,无妨於民。”后汉书·梁统传:“发属县卒徒,缮修楼观,数年乃成。”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只见起初同来这个公吏,手执一符,引着卒徒数百,多像衙门执事人役。”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忠勤公黔志列传:“水涨,有巨木阁滩头, 朝 ( 张朝 )、 之屏 ( 王之屏 )先卒徒入水,掀拨巨木,溺死。”
《漢語大詞典》:耆长(耆長)
亦称“ 耆户长 ”。 古代差役名,职司逐捕盗贼。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五年:“庚子,詔诸州併乡村率以百户为团,团置耆长三人。” 胡三省 注:“耆,老也,每团以老者三人为之长。”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二:“ 绍圣 元年,耆户长、壮丁復雇募法,不许以保正长、保丁充代。”宋史·食货志上五:“以里正,户长、乡书手课督赋税,以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胥吏:“耆长、弓手、壮丁以逐捕盗贼,今弓兵捕盗之类。”
《漢語大詞典》:手力
(1).亲手劳作。三国志·魏志·常林传“於是咸共嘉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林 少单贫。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於人。”
(2).人手,劳力。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红蓝花栀子:“一顷收花,日须百人摘,以一家手力,十不充一。”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作麴、浸麴、炊、酿,一切悉用河水;无手力之家,乃用甘井水耳。”
(3).古代官府中担任杂役的差役小吏。宋书·孔琳之传:“尚书令省事 倪宗 又牵威仪手力,击臣下人。”唐六典·尚书户部·度支郎中“内外百官家口应合递送者,皆给人力车牛” 唐 李林甫 等注:“一品手力三十人,车七乘,马十匹,驴十五头。”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胥吏:“ 宋 时差役有衙前散从、承符、弓手、手力……承符、手力、散从以供驱使,今皁隶、快手、承差之类。”
(4).指手力资。 唐 陆贽 《贞元改元大赦制》:“内外官禄俸钱、手力、杂给等,委中书门下度支,即参详定额闻奏。”旧唐书·回纥传:“时帑藏空虚,朝官无禄俸,随月给手力,谓之资课钱。”参见“ 手力资 ”。
《漢語大詞典》:手力资(手力資)
唐 代一种非正式俸禄的补贴。 唐 代配给官员劳役,服役者如不当班,可缴代役金,或由度支部 门 拨钱发给。 唐 李肇 翰林志:“度支月给手力资四人,人钱三千五百。”
《漢語大詞典》:免放
(1).释放。北史·房谟传:“前后赐其奴婢,率多免放, 神武 后赐其生口,多黥面为‘房’字而付之。” 宋 李纲 《申省措置酌情处断招降盗贼状》:“招降则当免放,从前罪犯一切不问。”
(2).谓免除出纳役钱户的差役。 宋 苏辙 《论衙前及诸役人不便札子》:“如所纳数少,不係出纳役钱之人,即许计会六色合纳役钱之人,依数免放。”参见“ 免夫 ”。
《漢語大詞典》:免夫
宋 代百姓纳钱代替劳役的一种制度。宋史·河渠志三:“﹝ 大观 ﹞二年五月, 霆 上免夫之议……詔曰:‘ 河 防夫工,岁役十万,滨 河 之民,困於调发。可上户出钱免夫,下户出力充役,其相度条画以闻。’”
《漢語大詞典》:库子(庫子)
(1).掌管官库者。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把官库视同己物,更狠如 盗跖 之徒。官攒、库子均摊着要,弓手、门军那一箇无。”《水浒传》第二七回:“把贜物并行凶刀杖封了,发与库子,收领上库。”
(2). 明 代官府科派的经常性差役(常役)名目之一。属均徭类。亦指服此役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趁办官钱:“ 浙省 广济库,岁差 杭 城諲实户若干名,充役库子。”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记赋役》:“吾 松 之重役有五:一曰库子……库子有各库不同,而惟县堂为最。盖一县杂费,与迎送上官,种种不经,俱责成於库子。”参阅 周伯棣 《中国财政史》第三编第八章第二节。
(3).僧职名。又称库司行者。寺院中司会计之事的行者。《百丈清规·东序知事》:“其上下库子,须择有心力、能书算、守己廉谨者为之。”
《漢語大詞典》:凡吏
(1).平庸官吏。 宋 秦观 《官制上》:“馆阁者,图书之府,长育英材之地也……故士非学术艺文屹然为一时之望者莫得而居之,可谓天下之妙选矣。今中材凡吏一为大臣之所论荐,则皆得居其位。”
(2).一般差役。汉书·酷吏传·尹赏:“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姦恶;甚於凡吏。”
《漢語大詞典》:保丁
(1). 宋 代保甲制中的乡兵。宋史·兵志六:“ 熙寧 初, 王安石 变募兵而行保甲,帝从其议……应主客户两丁以上,选一人为保丁。”参见“ 保甲 ”。
(2).旧时保里的差役,保长的走卒。 段荃法 《凌红蝶》:“保长怒了,又加派两个保丁,都提着柳木棒子,寻上门来。”参见“ 保甲 ”。
《漢語大詞典》:保甲
(1). 宋 代的一种乡兵制度。 熙宁 初, 王安石 变募兵而为保甲。其法是:十家为一保,有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正副都保正。家有两丁以上者,选一人做保丁,组成保甲,授以弓弩,教之战阵。参阅宋史·兵志六文献通考·兵考五·兵制
(2).旧时统治人民的户籍编制。 清 代保甲之法,十户为牌,设一牌头,十牌为甲,设一甲头;十甲为保,设一保长。户给印牌,书其姓名丁口,出则注其所往,入则稽其所来。解放前,保甲之编组以户为单位,户设户长;十户为甲,甲设甲长;十甲为保,保设保长;实行各户互相监视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以及各项强迫劳役办法。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七日,国民党政府宣布在它统治的各省市一律推行这种户籍制度。参阅《清朝文献通考·户口考一》《职役考一》《毛泽东选集·论联合政府》注释。
《漢語大詞典》:白脚
(1).光脚;赤脚。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下:“又令小儿玉带金额,白脚呵唱於其间,恣为嬉戏。”
(2).旧指差役中的未曾正式充役者。 宋 胡太初 昼帘绪论·差役篇第十:“若有元係不应充役白脚而近来增置田产、归併诡挟物力亦当及役,则且差白脚仍为图揭之坐右,以便閲视。”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役法》:“其计较物力,推排先后,流水鼠尾,白脚歇替之差,乡胥高下其手,而民不惮出死力以争之。”文献通考·职役二:“已充役者谓之批朱,未曾充役者谓之白脚。”
《國語辭典》:行户(行戶)  拼音:háng hù
商行。《文献通考。卷二○。市籴考》:「熙宁六年,详定行户利害。」
《國語辭典》:行户(行戶)  拼音:xíng hù
妓院。《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早起时,妈儿进房贺喜,行户中都来称贺,还耍吃几日喜酒。」
《漢語大詞典》:户役
按户分派的差役。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沈文昭》:“若无衣食之忧,户役之扰,疾病之累,以夺其心,便是有福。”
分類:分派差役
《漢語大詞典》:散从(散從)
(1).闲散相随。南史·谢裕传:“ 景仁 博闻强识,善敍前言往行, 玄 每与言不倦。 玄 出行, 殷仲文 、 卞范之 之徒皆骑马散从,而使 景仁 陪輦。”
(2). 隋 代小官名。阶从九品,主出使。参阅隋书·百官志下
(3). 宋 代官府差役名。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三年:“ 李应机 者,尝知 咸平县 。帝尹 开封 时,遣散从以帖下县,有所追捕。” 明 杨慎 《艺林伐山·衙前散从》:“ 宋 代役夫之名,有衙前、散从。衙前,今之内班门子也;散从,今之外班皂隶也。”
《國語辭典》:小的  拼音:xiǎo de
1.幼小的孩子。元。关汉卿《五侯宴。楔子》:「一个妇人,怀里抱著个小孩儿,我问他声咱,兀那嫂嫂,你为何抱著这小的在此啼哭,可是为何那?」也作「小底」。
2.平民对官员或仆役对主人的自称。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张千云:『禀爷,真个通神!是有一眼井,小的下去,打捞出这个口袋来。』」也作「小底」。
3.对仆役的泛称。元。吴昌龄《张天师。楔子》:「净云:『老哥不知,但是我家的小的每,都是生药名!』」也作「小底」。
《國語辭典》:狱卒(獄卒)  拼音:yù zú
看管牢狱的差役。《后汉书。卷三一。廉范传》:「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一:「可将此散与牢头狱卒,教他好好看觑,免致受苦。」也称为「牢子」、「狱人」、「狱子」。
《國語辭典》:散兵  拼音:sǎn bīng
1.遣散或逃散的兵。《史记。卷九五。夏侯婴传》:「汉王既至荥阳,收散兵,复振。」
2.旧时军中供役而未经正式编制的兵士。《隋书。卷八。礼仪志三》:「事毕,大将、亚将等,各就牙帐。其马步队与军中散兵,交为两蕃,五日而代。」
3.战斗时各个散开,以分散目标而进攻的兵士。
《國語辭典》:厅子(廳子)  拼音:tīng zǐ
衙署的管事小吏。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又有府第宅舍内诸司都知,太尉直殿御药、御带,内监寺厅分,顾觅大夫、书表、司厅子、虞侯、押审、门子等人。」宋。曾乾曜 丑奴儿。蓦地厮看时词:「气岸昂昂因权县,厅子叫道,宣教请后,有无限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