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山门(山門)  拼音:shān mén
1.寺院的大门。唐。李华〈云母泉〉诗:「山门开古寺,石窦含纯精。」《文明小史》第二五回:「那龙华寺路远哩。平时山门都关起来的,只三月里才开呢。」
2.寺院。《醒世恒言。卷一五。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好啊!出家人干得好事,败坏山门,我与你到里正处去讲。」
3.山居之门。《宋书。卷八四。袁顗传》:「山门萧瑟,松庭谁扫。」
《国语辞典》:开山门(开山门)  拼音:kāi shān mén
本指在名山上设立寺院。后引申为黑社会开始组织成立帮派。《续孽海花》第四四回:「那为首三个人,一个叫陈牛,一个叫王老虎,一个叫刘义,就做了开山门的徒弟。」
《国语辞典》:醉打山门(醉打山门)  拼音:zuì dǎ shān mén
戏曲剧目。宋代故事戏。内容叙述鲁智深打死郑屠,逃至代州,入五台山削发为僧,却破戒豪饮,醉闹五台,而被长老智真遣送下山。
《國語辭典》:骂山门(罵山門)  拼音:mà shān mén
山门,佛教寺院的大门。骂山门比喻毫无忌惮的漫骂。如:「他一大清早就骂山门,八成又有人惹恼他了。」
分類:方言漫骂
《國語辭典》:云门(雲門)  拼音:yún mén
1.黄帝之乐,六乐之一。《周礼。春官。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
2.闸门。《文选。左思。蜀都赋》:「指渠口以为云门,洒滮池而为陆泽。」
《漢語大詞典》:云门宗(雲門宗)
中国 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 五代 文偃 (公元864-949年)创建于 韶州 云门山 (今 广东省 乳源瑶族自治县 北),故名。在 北宋 与临济宗并盛,至 南宋 时衰落不传。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二节:“南宗大师云门宗创始人 文偃 作《北邙行》,不像 遗则 那样自称吾知之矣。”
《國語辭典》:金刚(金剛)  拼音:jīn gāng
1.一种矿石。参见「金刚石」条。《南史。卷七八。夷貊传上。西南夷传》:「元嘉七年,遣使献金刚指环、赤鹦鹉鸟。」
2.比喻坚硬壮硕之物。《儒林外史》第五二回:「那胡八乱子想了一想,看看凤四老爹又不是个金刚、巨毋霸,怕他怎的。」
3.佛教的护法力士。《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法师与猴行者不免进上寺门歇息。见门下左右金刚,精神猛烈,气象生狞。」《初刻拍案惊奇》卷七:「坛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又外有一重金刚围著,圣贤比肩,环绕甚严。」
4.金刚猩猩的简称。参见「金刚猩猩」条。
《漢語大詞典》:金刚杵(金剛杵)
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用金、银、铜、铁等为之,长八指到十二指,中间为把手,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等的刃头。法苑珠林卷四:“前风轮坚固不可沮坏,有 大洛那力 人以金刚杵击之,杵碎,风轮无损。” 许地山 《空山灵雨·愿》:“愿你为降魔金刚杵,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亦省称“ 金刚 ”。《大日经》卷一:“一切持金刚者,皆悉集会。”
《漢語大詞典》:半山亭
(1).亭名。在今 江苏 南京市 中山门 北 半山寺 。 半山寺 原为 宋 王安石 故居, 元丰 七年舍为寺宇。 明 代因靠近宫城 北安门 ,划为禁地,寺废。 清 道光 年间再建, 同治 时重修,并建一亭,即名 半山亭 。参见“ 半山 ”。
(2).亭名。在 河南 内乡县 西北 汤河 半山间。 宋 张舜民 建。 金 元好问 有《春日半山亭游眺》诗,即其地。
《漢語大詞典》:半山
(1).山半腰。 北周 王褒 《始发宿亭》诗:“落星侵晓没,残月半山低。” 唐 李颀 《少室雪晴送王宁》诗:“隔城半山连青松,素色峨峨千万重。”
(2). 王安石 在 钟山 的故宅。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二:“归途过 半山 ,少留。 半山 者, 王文公 旧宅,所谓 报寧禪院 也。自城中上 钟山 ,此为中途,故曰 半山 。”
(3). 王安石 的别号。 宋 杨万里 《读诗》诗:“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 唐 诗读 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 半山 絶句当朝餐。”
《漢語大詞典》:金陵山
(1).即 锺山 。在今 江苏省 南京市 中山门 外。《元和郡县图志·润州》:“ 钟山 ,在县东北十八里。按《舆地志》,古 金陵山 也。邑县之名,皆由此而立。”
(2).即 北固 山。在今 江苏省 镇江市 。 宋 王楙 野客丛书·北固甘罗:“又如 张氏 《行役记》,言 甘露寺 在 金陵山 上……盖时人称 京口 亦曰 金陵 。”
《國語辭典》:风调雨顺(風調雨順)  拼音:fēng tiáo yǔ shùn
风雨及时而适量。比喻丰年安乐的景象。《旧唐书。卷五一。后妃传上。贤妃徐氏传》:「自贞观已来,二十有二载,风调雨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谨之灾。」《喻世明言。卷四○。沈小霞相会出师表》:「话说国朝嘉靖年间,圣人在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作「雨顺风调」。
《漢語大詞典》:四天王
佛经称 帝释 的外将,分别居于 须弥山 四埵,各护一方,因亦称护世四天王。东方 持国天王 (名 多罗吒 ),身白色,持琵琶;南方 增长天王 (名 毗瑠璃 ),身青色,执宝剑;西方 广目天王 ( 名毗留博叉 ),身红色,执羂索;北方 多闻天王 ( 名毗沙门 ),身绿色,执宝叉。旧时寺庙山门两旁多塑四天王像,身形高大,面目狰狞,又称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参阅法苑珠林卷五三、《三界诸天会名》经律异相卷一《四天王》
《漢語大詞典》:梅花碑
亦称“ 梅花石 ”。 在 福建省 泉州 承天寺 山门口。 清 施鸿保 《闽杂记·梅花碑》:“ 繆艮涂 説 泉州 郡城内 承天寺 山门有梅花石,石光而平,中隐梅树一株,每年梅树开花结子,石中梅树亦同。余壬子馆 泉州 ,亲见之,俗名梅花碑,乃一石仆地如碑,长丈餘,广三尺餘,厚一尺许。上有梅花一株,枝疏蕊密,若刻画;或者以手抚之,则平滑无痕。寺僧言,每春时有香闻数武,若花开耳。非若所言开花结子也。”参阅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承天寺
山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寺院之外门也。宋史曰:「法驾临山门,黄云覆辇道。」凡寺院必有山林。故指寺院之门曰山门,又寺院全体亦曰山门。高僧传曰:「支遁于石城山立栖光寺,宴坐山门,游心禅苑。」
山门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山众徒,劝请住持之文疏也。
山门两胁金刚密迹
【佛学大辞典】
(天名)谓二王也。(参见:二王)
二王
【佛学大辞典】
(图像)寺门两胁所立之二个金刚夜叉也,略名金刚神,亦曰夜叉神。其本名曰密迹金刚,为法意王子之化身。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昔有转轮圣王曰勇群王,具足千子。有二夫人,有二孩童自然来上夫人膝上,一云法意,二云法念。父王知诸子发道意,欲知当来成佛之次第,使千子探筹。有太子名净意,得第一筹,拘留孙佛是也。得第四筹者,释迦佛也。乃至得最后之筹者楼由佛也(他经曰楼至)。时后二子,兄为法意曰:吾自誓当诸人成得佛时为金刚力士亲近于于佛,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不怀疑结。弟为法念曰:愿诸仁成佛道,则身当劝助法轮使转。其时之勇群王,即过去之定光如来是也;其时之诸子即此贤劫中之千佛是也;其法意太子即今之金刚力士,名为密迹者是也;其法念太子即今之梵王是也;彼时圣王之中宫夫人婇女即今之诸来会者是也。」(金光明文句记六,谓出于正法念经,误也。检七十卷正法念经无此文)依此本缘,则金刚力士唯为一人。故知礼之金光明文句记六曰:「据经唯一人,今状于伽蓝之门为二像者,夫应变无方,多亦无咎。」但以此为二像者,亦据佛说。毗奈耶杂事十七曰:「给孤长者,施园之后,作如是念:若不彩画便不端严。佛若许者,吾欲庄饰。(中略)佛言:长者于门两颊,应作执杖药叉。」(夜叉新译作药叉)。然嘉祥之法华义疏十二,谓金刚力士为楼至佛之化身。又禅录皆为青叶楼至二佛之化身,此未审见宝积经文之误也。禅录之误,本于陆游之入蜀记。【又】密宗以爱染明王与不动明王并称曰二王。爱染明王表烦恼即菩提。不动明王表生死即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