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衔名(銜名)  拼音:xián míng
官衔及姓名的合称。
《漢語大詞典》:衔灯(銜燈)
署有官衔或某种标记的灯笼。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民团》:“徒以号褂衔灯,恐赫乡愚而已。”
《國語辭典》:旌铭(旌銘)  拼音:jīng míng
旧时出殡时,在灵柩前写明死者官衔的旗子。《后汉书。卷三九。赵咨传》:「复重以墙翣之饰,表以旌铭之仪。」也作「铭旌」、「明旌」。
《漢語大詞典》:衔称(銜稱)
官衔职称。 杨沫 《乡思的朝和暮》:“他的名片上……还加上一个‘京师大学堂大学士’以及大学校长等衔称。”
分類:官衔职称
《漢語大詞典》:鸿题(鴻題)
(1).对大手笔题字的敬称。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阮王二宫保撰联:“ 庆蕉园 宫保镇 粤 , 王省厓 尚书赠联云:‘恩衍 韦 平 ,祖父子孙三宰相;家传忠孝,弟兄叔伯四将军。’鉅製鸿题,足以称其家乘。”
(2).古代达官巨富死后,需在一个形如小碑的木质牌位上写明官衔名字,某人之“神主”。其“主”字先写成“王”,空出一个点的位置。待出殡之日聘请有声望的人任点主官,用朱笔将点补上,称为“题主”。“鸿题”即为点主官的别称。
《漢語大詞典》:道衔(道銜)
道一级的官衔。《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九回:“何况这位 李公 ,现在已经捐了道衔,在家乡里也算是一位大乡绅。”
分類:道一官衔
《國語辭典》:台衔(臺銜)  拼音:tái xián
对他人名衔的敬称。
《漢語大詞典》:带衔(帶銜)
兼带官衔。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府县·一府二推官:“惟 直隶 之 永平府 带衔 蓟 辽 诸镇理刑。”
分類:官衔
《漢語大詞典》:衔片(銜片)
署有官衔的名片。《官场现形记》第九回:“管家拿了衔片,自去交代不题。”
分類:官衔名片
《漢語大詞典》:捐纳(捐納)
捐资纳粟换取官职、官衔。此制起于 秦 汉 ,称纳粟。 清 中叶后大盛,称为捐纳。朝廷视为正项收入,明订价格行之,加剧吏治腐败,成为一大弊政。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纯皇初政:“罢开垦,停捐纳,重农桑,汰僧尼之詔累下,万民欢悦,颂声如雷。”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二:“然开例三载,所入仅二百万有餘,捐纳知县五百餘人。始则缺多易得,后见非数年不能选授,亦復观望徘徊。”清史稿·选举志七:“ 雍正 二年……帝曰:‘垦田事例,於地方有裨益。向因各捐例人多,难於銓选,降旨停止。年来捐纳应用之人,将次用完,越数年,必致无捐纳之人,而专用科目矣。应酌添捐纳事欵。除道、府、同知不许捐纳,其通判、知州、知县及州同、县丞等,酌议準捐。’”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捐纳则废,年资则废,科举则废,将论官者必於大学。”
《漢語大詞典》:追官勒停
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宋史·理宗纪一》:“ 李全 之叛, 淮东 提刑司检法 吴澄 等出 泰州 城謁贼,各追官勒停。”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二:“ 熙寧 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 开封府 问官追官勒停。”
《漢語大詞典》:巡阅使(巡閱使)
(1).官名。北洋军阀政府对拥有两省以上的军阀给予巡阅使官衔。 石三友 《金陵野史·朱状元巷与英威街》:“原来北洋军阀 苏 浙 皖 巡阅使、 江苏 督军 李纯 ,被当时北洋政府封为英威将军。”
(2).泛指位高权重之官。 巴人 《莽秀才造反记》尾声:“他已经封做了神, 玉皇大帝 封他的,他是五路巡阅使了。”
《漢語大詞典》:衔揭(銜揭)
署有官衔的名片、名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筮仕·禀户式》:“用衔揭履歷揭各一,同禀帖入红禀函。”
《国语辞典》:黜治  拼音:chù zhì
废除官衔,加以惩罚。《警世通言。卷二六。唐解元一笑姻缘》:「闻唐寅恃才豪放,不修小节,正要坐名黜治。」
《漢語大詞典》:寄禄格
宋 代关于寄禄官官衔及其食禄品秩的规定。 宋 元丰 三年,杂取 唐 及 宋 初旧制,改革官制。用旧时所置的散官为寄禄官,如改使相为开府仪同三司,改吏部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等。从开府仪同三司到将仕郎,定为二十四阶,每一阶的食禄都有规定,作为升降增损的依据。 崇宁 二年,又换选人七阶。 大观 初,增宜奉、正奉、中奉、直奉等阶。 政和 末,又改从政、修职、迪功,共三十七阶。见文献通考·职官十八宋史·职官志九。参见“ 寄禄官 ”。
《漢語大詞典》:寄禄官
官阶名。 宋 制,官分阶官和职事官,如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吏部尚书是阶官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职事官名。阶官有名衔而无职事,只作为铨叙、升迁的依据,称为寄禄官。 元丰 三年改行新官制,又以尚书、侍郎等为职事官,而以旧时所置散官为寄禄官。凡职事官,自尚书至给舍谏议,其职俸以寄禄官高下分行、守、试三等,以禄令为准。如 苏轼 以工部屯田员外郎知 湖州 ,罢官后又以朝奉郎知 惠州 ,知 湖州 、 惠州 为职事,而员外郎、朝奉郎为其寄禄。 宋 陆游 《尚书王公墓志铭》:“寄禄官,自承事郎积迁至正奉大夫。” 元 黄溍 日损斋笔记·辩史:“ 宋 制,必寄禄官高於所任之职事,乃为行也。”参阅文献通考·职官十九宋史·职官志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