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4,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2  13  14  15  16  18  19  20  21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察院
补缺
注籍
平调
锁厅
升迁
乞休
输粟
官当
正印
党禁
不官
察视
独拜
官号
《國語辭典》:察院  拼音:chá yuàn
1.唐代御史台下三院之一,监察御史隶属之。《新唐书。卷四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史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
2.明、清时都察院简称为「察院」。职掌监察巡按,考察举劾。明。祝允明〈与分巡黄佥宪〉:「今具一牍并状申缴察院,谨以副本呈览,所望于我公者必为调停。」
3.明代官职名。巡按察院的简称。明于各省置巡按御史一人,专以察吏安民。《二刻拍案惊奇》卷四:「石察院赶开左右,直唤两生到案前来,轻轻地分付道:『二生所告,本院久知此人罪恶贯盈。』」
4.院试的考场。《儒林外史》第二六回:「有一个童生,推著出恭,走到察院土墙跟前,把土墙挖个洞,伸手要到外头去接文章。」
《國語辭典》:补缺(補缺)  拼音:bǔ quē
1.填补缺额。《史记。卷四三。赵世家》:「愿得补黑衣之缺以卫王官,昧死以闻。」
2.弥补缺漏。《汉书。卷九六。西域传下。渠犁传》:「当今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脩马复令,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
《漢語大詞典》:注籍(註籍)
(1).记录之簿册。后汉书·杨赐传:“后帝徙 南宫 ,閲録故事,得 赐 所上 张角 奏及前侍讲注籍,乃感悟。” 李贤 注:“所注之籍録。”
(2).指登记入册。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又东境役苦,百姓多注籍诈病,遣外医巫,在所检占诸属名,并取病身。”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四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
(3).古代朝臣受弹劾,情节较重者,在家听候处理。同时在家门上贴“注籍”两字,以避免与人往来。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三二章:“他没有看见首辅 薛国观 ,明白他是因为受了弹劾,‘注籍’在家。”
谓登录在册,在家听授官职。 明 许誉卿 《科臣被言咆哮等事疏》:“先是举行枚卜,臣病,註籍兼旬,始终不闻会推。”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明 时,羣僚被劾者,自衙归私宅,则下轿帘以障之,于门揭註籍二字,闭门以待命。”
《國語辭典》:平调(平調)  拼音:píng tiáo
平稳和谐。《后汉书。卷四一。宋均传》:「今诸国之封,并皆膏腴,风气平调,道路夷近,朝聘有期,行来不难。」
分類:平调调和
《國語辭典》:锁厅(鎖廳)  拼音:suǒ tīng
即「锁厅试」。宋代称有爵禄者或现任官员参加进士考试。见《宋史。卷一五五。选举志一》:「凡命士应举,谓之锁厅试。所属先以名闻,得旨而后解。」清。袁枚《随园随笔。卷一○。科第类。锁厅》:「宋现任官应进士试曰锁厅,言锁其官厅而往应试也。虽中,止迁官而不与科第,不中则停现任。」
《國語辭典》:升迁(升遷)  拼音:shēng qiān
官职或工作职位的提升与调动。汉。王充《论衡。治期》:「长吏秩贵,当阶平安以升迁。」
《國語辭典》:乞休  拼音:qǐ xiū
自请退职。如:「年老乞休」。也作「乞免」。
《漢語大詞典》:输粟(輸粟)
(1).运送谷物。左传·僖公十三年:“ 秦 於是乎输粟于 晋 ,自 雍 及 絳 相继。”
(2).古代农户向官府捐纳粮食。新唐书·食货志一:“凡授田者,丁岁输粟二斛,稻三斛,谓之租。”
(3). 明 清 时,富家子弟为得功名、官职而捐纳财货于官府,称输粟。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纳粟民生高第:“ 景泰 以后,胄监始有纳马之例,既改为输粟,初不过青衿援例耳。” 明 王世贞 觚不觚录:“输粟富家儿,不识一丁,口尚乳臭。” 明 章懋 《陕西副使静虚潘公墓志铭》:“生子三人,长即 希奭 ,材而克家,以输粟拜散官。”
《漢語大詞典》:官当(官當)
(1).以官职抵当徒刑。 唐 宋 时期官吏犯罪,可以降低品级以减免徒刑。《唐律疏议·名例·以官当徒》:“若本罪官当以上,别条云‘以理去官与见任同’,即依以官当徒之法:用官不尽,一年听叙,降先品一等;若用官尽者,三载听叙,降先品二等。若犯罪未至官当,不追告身,叙法依考解例,期年听叙,不降其品。”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降先品者,谓免官二官皆免,则从未降之品降二等叙之;免所居官及官当止一官,故降未降之品一等叙之,今叙官乃从见存之官更降一等者,误晓律意也。”
(2).官府批准营业的当铺。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杂课·当税》:“现在纳税者,即为官当。许铺门悬牌。”
《漢語大詞典》:正印
(1).犹正宗。 宋 王迈 《代通舶使启》:“追 河閒 于千载,后得礼乐之盛,心梦 太白 于三生前,传文章之正印。”
(2). 明 制,某些重要官职(如御史)铸有二印。其一为职官本人掌管,谓之“副印”;其一藏于内府,谓之“正印”。有事则受“正印”而出,复命时则仍上交朝廷。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一:“ 郑克塽 降日。奏缴 延平王 册一付, 延平王 印一颗,招讨大将军正印一颗,副印一颗,盖副印用以随带军前者。”参阅明史·舆服志四
(3).正方形的官印。 清 制,自布政使至知州、知县等各级地方长官均用正印,故府州县官又称正印或正印官。《官场现形记》第二回:“既然有路子,为什么不过班做知县,到底是正印。”
《國語辭典》:党禁(黨禁)  拼音:dǎng jìn
1.禁止诽谤宦官的党人出任官职,并限制其与人交往。也作「党锢」。
2.由政府所制定,限制各党派参与政治活动的禁令。
《漢語大詞典》:不官
(1).不担任官职。礼记·学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 孔颖达 疏:“官谓分职在位者。”
(2).不任以官职。荀子·王制:“无能不官,无功不赏。” 三国 魏 曹操 《论吏士能行令》:“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
(3).非官方的。指通过不正当的途径。荀子·致士:“凡流言、流説、流事、流谋、流誉、流愬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
(4).不到官府,犹言不自首。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照提》:“照提者,因举照中另提立名,除应奏官员之外,有逃亡不官者,四项。”
《漢語大詞典》:察视(察視)
(1).考察;视察。 唐 元结 《与韦洪州书》:“某闻古之贤达居位也,令当世颂其德,后世师其行,何以言之?在分君子小人,察视邪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其为御史也,则察视臧否,纠遏姦邪。”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盖 元丰 末, 陆师閔 提举 川 陕 茶马,运茶抵 陕 , 蜀 人苦之。中丞 苏辙 、御史 吕陶 以为言, 司马 丞相 建 遣户部郎官 黄廉 往察视。”
(2).仔细看,查看。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徒 杜泠 不杀人,自诬,被掠羸困,使舆见,畏吏,不敢自理。吏将去,微疾举颈,若欲有言,太后察视觉之,即呼还问状,遂信。” 清 袁枚 新齐谐·染坊椎:“ 陈 妻虽沉儿,犹恐儿不死,復往河边察视,不见儿,但见椎在水。”
(3).官职名。监察御史的别称。 宋 王禹偁 《送姚著作之任宣城》诗:“第三牓中第二人,今在乌台为察视。”
《漢語大詞典》:独拜(獨拜)
(1).特行敬礼。东观汉记·郑众传:“今臣衔命,必见陵折,臣恐不忍将 大汉 节对毡裘独拜。如令 匈奴 遂能服臣,将有损 大汉 之强。”三国志·蜀志·庞统传“ 徽 甚异之” 裴松之 注引《襄阳记》:“ 庞德公 襄阳 人, 孔明 每至其家,独拜牀下。”
(2).特授官职。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赵公墓志铭》:“方 卫青 之张幕,册重元勋;譬 韩信 之登坛,荣高独拜。”
分類:官职敬礼
《漢語大詞典》:官号(官號)
官职的名称。史记·匈奴列传:“然至 冒顿 而 匈奴 最彊大,尽服从北夷,而南与中国为敌国,其世传国官号,乃可得而记云。” 宋 曾巩 《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臣伏以陛下发德音,正官号,法制度数,皆易以新书,太平之原,实在於此。”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惟官号地望,著於标题,施於传誌谱録者,必用今名。”
分類:官号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