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振奋(振奮)  拼音:zhèn fèn
振作奋发。唐。韦应物〈广陵行〉:「翕习英豪集,振奋士卒骁。」唐。李咸用 送从兄入京诗:「大抵男儿须振奋,近来时事懒思量。」
《國語辭典》:发皇(發皇)  拼音:fā huáng
1.发达兴盛。如:「事业发皇」。
2.使开朗、显豁。汉。枚乘〈七发〉:「分决狐疑,发皇耳目。」
3.激励振作。如:「发皇志气」。
4.发扬光大。如:「发皇中华文化,人人有责。」
《漢語大詞典》:发奋(發奮)
(1).振作起来;奋发。管子·五行:“然则天无疾风,草木发奋,鬱气息,民不疾,而荣华蕃。” 明 张居正 《论时政疏》:“顷者,陛下赫然发奋,激厉将士, 云中 之战,遂大克捷,此振作之效也。”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一幕:“现在正是我们年青人发奋有为的时候了!”
(2).勤奋;决心努力。 清 彭绍升 《陈和叔传》:“居常恨宋史芜杂,是非溷失平。则发奋删其繁累,搜讨先正旧闻。”
《國語辭典》:起舞  拼音:qǐ wǔ
起身而舞。《汉书。卷六六。杨敞传》:「奋袖低卬,顿足起舞。」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國語辭典》:闻鸡起舞(聞雞起舞)  拼音:wén jī qǐ wǔ
晋代祖逖,半夜闻鸡啼,立即起床操练武艺的故事。典出《晋书。卷六二。祖逖传》。后用以比喻及时奋起行动。《旧唐书。卷一二九。韩滉传》:「今见播逐,恐失人心,人心一摇,则有闻鸡起舞者矣。」金。元好问〈木兰花慢。对西上摇落〉词:「不用闻鸡起舞,且须乘月登楼。」
《國語辭典》:激昂  拼音:jī áng
1.震荡飞扬。唐。李白 与韩荆州书:「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2.形容情绪激越昂扬。《文选。傅毅。舞赋》:「明诗表指,嘳息激昂。」
《國語辭典》:赫然  拼音:hè rán
1.光明、显耀的样子。《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神武赫然,威震八荒。」
2.发怒、生气的样子。《后汉书。卷五六。张皓传》:「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
3.令人怵目惊心的样子。《公羊传。宣公六年》:「赵盾就而视之,则赫然死人也。」
《漢語大詞典》:自奋(自奮)
(1).自我奋发而欲有所为;自勉。汉书·常惠传:“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 栘中 监 苏武 使 匈奴 ,并见拘留十餘年。” 宋 范仲淹 《让观察使第二表》:“若朝廷不待有功,例皆进秩,则诸将骄堕,谁復自奋。”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三·宗室应试之始:“自此朱邸诸侯,始以清流自奋矣。”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士生圣朝,牢落不偶者宜自奋已。”
(2).自以为是,妄自尊大。列子·说符:“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 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3).各自奋勇。 宋 叶适 《上西府书》:“夫以 江 淮 之弱而兼西北之强,鼓思退之卒,而战自奋之兵,轻腹心之忠而乐简策之諛,求駑駘於千里,抱鼠璞以待价。此智士所以寒心。”
(4).自己拼命用力。后汉书·董卓传:“ 孚 语毕辞去, 卓 起送至閤,以手抚其背, 孚 因出刀刺之,不中。 卓 自奋得免,急呼左右执杀之。”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遂经其颈於树枝,自奋絶脰而死。” 胡三省 注:“自奋,自奋起而还掷也。”
《國語辭典》:槃礴  拼音:pán bó
舒展两腿而坐。宋。王安石〈虎图〉诗:「想当槃礴欲画时,睥睨众史如庸奴。」也作「般礴」、「盘礴」。
《國語辭典》:盘礴(盤礴)  拼音:pán bó
1.舒展两腿而坐。宋。秦观〈田居〉诗四首之二:「羸老厌烦歊,解衣屡盘礴。」也作「般礴」、「槃礴」。
2.广大无边。宋。王安石〈灵谷诗序〉:「至其淑灵和清之气,盘礴委积于天地之间。」也作「旁薄」。
《國語辭典》:发扬(發揚)  拼音:fā yáng
1.宣扬、提倡。《礼记。礼器》:「德发扬,诩万物。」《宋史。卷二九一。列传。王博文》:「凡可以称奉亲之意者,皆宜优异章大,以发扬母后之功烈,则孝德昭于天下矣。」
2.焕发、飞扬的样子。《礼记。乐记》:「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吕氏春秋。贵直论。过理》:「容貌充满,颜色发扬。」
3.引荐而登用之。《后汉书。卷三二。樊宏阴识列传。樊宏》:「发扬岩穴,宠进儒雅。」
《國語辭典》:发扬蹈厉(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g dào lì
意气风发,精神奋勇的样子。《史记。卷二四。乐书》:「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唐。张守节。正义:「发,初也。扬,举袂也。蹈,顿足蹋地。厉,颜色勃然如战色也。」唐。权德舆〈故上柱国咸宁郡王赠太师忠武浑公神道碑。序〉:「凡王师之所以剋获都邑,元老之所以发扬蹈厉,公必居其先偏,而当其勍剧。」也作「发扬踔厉」。
《國語辭典》:发达(發達)  拼音:fā dá
1.发迹显达。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秀才每几时能勾发达。」《元曲选外编。飞刀对箭。第一折》:「每日则著我使牛耕种,薛仁贵也,几时是我那发达的时节也呵。」
2.兴盛、进步、开展。如:「工业发达」、「经济发达」。
《國語辭典》:自发(自發)  拼音:zì fā
不假外力自己发动或自然产生。如:「自动自发」。
《國語辭典》:奋然(奮然)  拼音:fèn rán
振起的样子。《三国演义》第三九回:「惇奋然辞曹操,引军登程。」
《國語辭典》:投袂  拼音:tóu mèi
甩袖。形容奋发而立即行动。《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履及于窒皇。」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暴秦欺,正当骑虎雌雄势,全赖君家一解围。须投袂。」
《國語辭典》:激发(激發)  拼音:jī fā
1.激扬奋发。《聊斋志异。卷一一。段氏》:「观其慷慨激发,吁!亦杰矣哉!」也作「激奋」。
2.违俗立异,矫情造作。《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敢为激发之行,处之不惭恧。」
3.讽刺。《后汉书。卷二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侯霸》:「歆曰:『亡国之君皆有才,桀纣亦有才。』帝大怒,以为激发。」
4.原子或分子等,因碰撞、热、光辐射等外来刺激,使粒子由低能阶移至高能阶状态。
《漢語大詞典》:奋扬(奮揚)
(1).有力地显扬。《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汉书·匈奴传下》:“时鲜有所获,徒奋扬威武,明 汉 兵若雷风耳。”
(2).奋发激扬。魏书·李崇传:“ 崇 辞於 显武殿 ,戎服武饰,志气奋扬。”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以奋扬;风采消委之餘,虽豪杰有不能振起。” 明 陆采 《怀香记·定策征吴》:“鼓舞戎行,非奋扬无以报德。”清史稿·杨吉砮传:“愿敌尽垂首,我军奋扬,人不遗鞕,马无颠躓,惟天其助我!”
(3).形容高耸挺拔。 汉 王粲 《柳赋》:“枝扶疏而覃布,茎森梢以奋扬。”
《國語辭典》:激厉(激厲)  拼音:jī lì
1.激发勉励,使奋发振作。《后汉书。卷三二。阴识传》:「帝敬重之,常指识以敕戒贵戚,激厉左右焉。」《三国志。卷九。魏书。曹仁传》:「仁激厉将士,示以必死,将士感之皆无二。」也作「激励」。
2.言行激烈率直。《南史。卷五七。范云传》:「性颇激厉,少威重,有所是非,形于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