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蒸暑  拼音:zhēng shǔ
形容盛夏的郁热。《北史。卷二一。崔宏传》:「南土下湿,夏月蒸暑,非行师之时。」也作「蒸溽」。
《漢語大詞典》:避热(避熱)
(1).谓天气炎热时暂居凉爽之地。 汉 王充 论衡·偶会:“﹝雁鵠﹞粮尽食索,春雨适足,避热北去,復之 碣石 。”
(2).乘凉,纳凉。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种桃:“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叶密阴厚,可以避热。” 唐 王建 《宫词》之五八:“避热不归金殿宿,秋河织女夜妆红。” 宋 文同 有《北园避热》诗。
《漢語大詞典》:负冰(負冰)
水底鱼虫游近冰面,以示天气回暖,百虫解蛰。大戴礼记·夏小正:“鱼陟负冰。陟,升也。负冰云者,言解蛰也。” 顾凤藻 集解:“案 孔颖达 云,鱼当寒威之时,伏於水下,逐其温煖,至正月阳气既上,鱼游於上水,近於冰,若负然。” 宋 司马光 《春帖子词·皇帝阁》:“候鴈来归北,寒鱼陟负冰。” 清 魏源 《扬州絜园闲咏》之九:“立雪鹤深睡,负冰鱼聚沉。”
分類:天气
《國語辭典》:变天(變天)  拼音:biàn tiān
1.天气由晴转变成阴雨。如:「看这样子快变天了,赶紧把衣服收一收吧!」
2.政局有了重大改变,有时可用来称改朝换代。如:「在高压统治下的人民渴望变天。」
《國語辭典》:九天  拼音:jiǔ tiān
1.天的中央及八方。《楚辞。屈原。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2.天之极高处。《孙子。形》:「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唐。李白 望庐山瀑布水诗二首之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作「九霄」、「九重」。
3.比喻宫禁。唐。王维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诗:「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涯 宫词三○首之七:「为看九天公主贵,外边争学内家装。」
《漢語大詞典》:骤寒(驟寒)
天气忽然变冷。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禨祥·清明日天变:“ 隆庆 元年丁卯二月十八日清明节,是日骤寒如穷冬,至晚大风雪……冻死者一百七十餘人。” 清 顾禄 清嘉录·冻狗肉:“﹝二月﹞八日,为 祠山 张大帝 诞。相传 大帝 有 风山女 、 雪山女 ,归省前后数日,必有风雨……虽天气甚温,又必骤寒。”
分類:天气忽然
《國語辭典》:清厉(清厲)  拼音:qīng lì
1.耿直有志气。《后汉书。卷四十五。周荣传》:「清厉之志,闻于州里。」
2.形容声音清切高亢。《文选。马融。长笛赋》:「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文选。成公绥。啸赋》:「音要妙而流响,声激嚁而清厉。」
3.形容气候寒冷凄清。三国。魏。文帝〈燕歌行〉:「悲风清厉秋气寒,罗帷徐动经秦轩。」
《國語辭典》:晴朗  拼音:qíng lǎng
天气清朗无云,阳光普照没有云雾。《抱朴子。外篇。广譬》:「故翠盖不设于晴朗,朱轮不施于涉川。」唐。吴筠〈秋日望倚帝山〉诗:「秋天已晴朗,晚日更澄霁。」
《國語辭典》:霜冻(霜凍)  拼音:shuāng dòng
气温降到摄氏零度以下使植物体受到冻害的天气现象。
《漢語大詞典》:连晴(連晴)
连续晴郎的天气。 清 厉鹗 《晓望》诗:“半落鸣机月,连晴晒穀天。”
分類:连续天气
《漢語大詞典》:弄暖
因天气暖和显得精神。《西游记》第五十回:“向阳几树梅初放,弄暖千竿竹自青。”
《漢語大詞典》:熟梅天
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候的天气。又称黄梅天。 宋 张栻 《初夏偶书》诗:“江潭四月熟梅天,顷刻阴晴递变迁。”
《漢語大詞典》:寒喧
正确应为“寒暄”。暄:指温暖。问寒问暖。今多泛指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漢語大詞典》:返青
(1).指某些植物的幼苗移栽或越冬后,由黄色转为绿色并恢复生长。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六章:“高原上的麦田,呈现出返青期的葱绿。”《花城》1981年第3期:“满山的麦苗儿返青了,青得发蓝。”
(2).某些作物黄熟时遇多雨天气而转青迟熟。如:谷熟不要雨,久雨要返青。
(3).枯萎的植物重生新叶。《新华文摘》1982年第4期:“大柳树枯死过几回,又返青过几回,这两年叶茂枝荣,郁郁蓊蓊。”
《漢語大詞典》:散阳(散陽)
谓冬季阳气外散。古人以阴阳之说解释天气变化。认为冬季阳气应藏而不散,如阳气仍外散,就出现冬温现象。国语·周语下:“故天无伏阴,地无散阳。”国语·周语下:“於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 韦昭 注:“散阳,阳不藏,冬无冰、李梅实之类是也。”
《国语辞典》:特报(特报)  拼音:tè bào
气象报告中对剧烈天气的特别预报。天气有时会因特殊现象,或强烈天气系统到达,而出现严重的妨碍活动、或导致灾害的情况,这时天气预报就会发布「特报」,以请民众注意与防范。如低温特报、豪雨特报、强风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