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大蒜  拼音:dà suàn
植物名。百合科葱属,多年生宿根草本。鳞茎球形至扁球形,外皮膜质,常由多个瓣状小鳞茎组成,多生于暖地原野间。叶扁平,长线形,有微棱,色多浅绿,气微臭。伞形花序密具珠芽,间有数花,花被六片,常粉红色。茎叶皆可食。具有健胃、整肠、趋寄虫等功效。
《国语辞典》:耐储大蒜(耐储大蒜)  拼音:nài chú dà suàn
大蒜经γ射线照射处理,可抑制发芽及发根,保存原有的生鲜风味、组织及营养成分,称为「耐储大蒜」。
《国语辞典》:大蒜效应(大蒜效应)  拼音:dà suàn xiào yìng
国内大蒜货源有时供不应求,市场价格往往于短时间内暴涨。引指物品供不应求,导致价格飙涨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胡蒜
大蒜。东观汉记·李恂传:“为 兖州 刺史,所种小麦、胡蒜,悉付从事,一无所留。”齐民要术·种蒜引 晋 郭义恭 《广志》:“蒜,有胡蒜,小蒜。” 宋 范成大 《巴蜀人好食生蒜臭不可近戏题》诗:“幸脱蔞藤醉,还遭胡蒜熏。丝蓴乡味好,归梦水连云。”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蒜:“ 胡国 有蒜,十子一株,名曰胡蒜,俗谓之大蒜是矣。”
分類:大蒜
《漢語大詞典》:小蒜
我国原生的一种蒜。根茎均较大蒜为小,故名。味辛辣。古人作为调味品。上古已人工栽培。 汉 崔寔《四民月令·四月》:“布穀鸣,收小蒜。” 晋 崔豹 古今注·草木:“蒜,卵蒜也,俗人谓之小蒜。胡国有蒜十许子共为一株,籜幕裹之,名为胡蒜,尤辛於小蒜,俗人呼之为大蒜。”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菜一·蒜﹝集解﹞:“家蒜有二种:根茎俱小而瓣少,辣甚者,蒜也,小蒜也;根茎俱大而瓣多,辛而带甘者,葫也,大蒜也…… 孙愐 唐韵云:‘ 张騫 使西域,始得大蒜种归。’据此则小蒜之种,自蒚移栽,自古已有。”参见“ 五荤 ”。
《國語辭典》:五荤(五葷)  拼音:wǔ hūn
五种列入荤食的植物。鍊形家称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为「五荤」;道家称韭、蒜、芸薹、胡荽、薤为「五荤」;佛家以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茖葱为「五荤」。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六。菜部。蒜》。《西游记》第八回:「遂此领命归真,持斋把素,断绝了五荤三厌,专候那取经人。」《儒林外史》第一二回:「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蒝荽之类。」也称为「五辛」。
《漢語大詞典》:蒜钵子(蒜鉢子)
方言。大蒜的根。如:拳头有蒜钵子大。
分類:方言大蒜
《漢語大詞典》:血蒜羹
用禽畜的血加大蒜煮成的羹,食之可使身体发热。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弘正 曰:‘不可。今旦犯冷,已买血蒜羹餐矣!’”
《国语辞典》:炒肝儿(炒肝儿)  拼音:chǎo gān ér
一种北平风味的小吃。用猪肝、猪肠加大蒜等佐料烩炒而成的食品。
《国语辞典》:巴拉松  拼音:bā lā sōng
一种有机磷农药。略带大蒜臭的浅黄色液体,曾用作杀虫剂。因对人畜毒性极大,台湾于西元一九九七年起全面禁止制造、加工及输入。
《国语辞典》:蒜球精  拼音:suàn qiú jīng
抽取蒜油所制成的健康食品。含大蒜氨酸、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维他命E等。
《國語辭典》:黄磷(黃磷)  拼音:huáng lín
一种元素态物质。磷的同素异形体之一,呈淡黄色,具强烈毒性,燃点低。可用以制造火柴及军事烟幕弹。也称为「白磷」。
《漢語大詞典》:炒肝
北京 风味小吃。用猪肝、猪肥肠加大蒜、黄酱等作料勾芡烩成。
《漢語大詞典》:抽薹
油菜、大蒜、韭菜等作物长出薹来。《新华半月刊》1959年第5期:“抓好油菜抽薹、开花、收获三大关,力争今年打响油料作物的第一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