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辜较(辜較)
(1).搜刮聚敛。指对财利的把持。《后汉书·皇后纪下·孝仁董皇后》:“交通州郡,辜较在所珍宝货赂,悉入西省。”《后汉书·宦者传·单超》:“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官设工场,辜较其所成之直,四分之以为餼廪。”
(2).大略;大概。《孝经·天子》“盖天子之孝也” 邢昺 疏:“ 孔 传云:‘盖者,辜较之辞。’ 刘炫 云:‘辜较,犹梗概也。’”
(3).比较。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驰説者不暇钩校,而空尊尚西方,或沾沾欲復《唐律》,此皆目録辜较之学。”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上之所著,仅具辜较,神而明之,在心知其意者。”
(4).查对;计点。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然以之清丈田亩,辜较粟米,虽有其术,而不能行。”
(2).大略;大概。《孝经·天子》“盖天子之孝也” 邢昺 疏:“ 孔 传云:‘盖者,辜较之辞。’ 刘炫 云:‘辜较,犹梗概也。’”
(3).比较。 章炳麟 《五朝法律索隐》:“驰説者不暇钩校,而空尊尚西方,或沾沾欲復《唐律》,此皆目録辜较之学。” 蔡元培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上之所著,仅具辜较,神而明之,在心知其意者。”
(4).查对;计点。 章炳麟 《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然以之清丈田亩,辜较粟米,虽有其术,而不能行。”
《國語辭典》:风云(風雲) 拼音:fēng yún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āng
1.有名的大家。如:「他如此的谬解文意,真是贻笑大方。」《花月痕》第一○回:「款书『荷生题赠采秋女史』八字,写毕,说道:『贻笑大方!』」
2.大地。《淮南子。俶真》:「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镜太清者视大明。」
2.大地。《淮南子。俶真》:「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镜太清者视大明。」
《國語辭典》:大方 拼音:dà fang
1.为人不吝啬。《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便是门下从不曾见过像杜少爷这大方举动的人。」
2.态度自然不拘束。《红楼梦》第六七回:「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文明小史》第四○回:「只他们走出来,身子都是挺直,没有羞羞缩缩的样子,我就觉著他比守旧的女子大方得多。」
3.不俗气。《红楼梦》第三七回:「赋景咏物两关住,又新鲜,又大方。」
2.态度自然不拘束。《红楼梦》第六七回:「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文明小史》第四○回:「只他们走出来,身子都是挺直,没有羞羞缩缩的样子,我就觉著他比守旧的女子大方得多。」
3.不俗气。《红楼梦》第三七回:「赋景咏物两关住,又新鲜,又大方。」
《漢語大詞典》:圣谟(聖謨)
(1).语出《书·伊训》:“圣謨洋洋,嘉言孔彰。”本谓圣人治天下的宏图大略。后亦为称颂帝王谋略之词。 唐 李白 《明堂赋》:“虽暂劳而永固兮,始圣謨于我皇。”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自序》:“圣謨国政及事近宫省,皆不敢私纪。” 元 郑光祖 《智勇定齐》楔子:“武略文韜体圣謨,深通兵法运神术。” 明 蔡汝楠 《创建大复何先生祠记》:“嗟呼!是孰知文章之关於世也固至鉅哉!上之经纬两仪,弥纶三极;其次恢展圣謨,润色洪业。”
(2).犹圣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大舜 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謨所析,义已明矣。”参见“ 圣训 ”。
(3).犹圣旨。 清 曾国藩 《覆僧格林沁书》:“ 蒋凝学 等不甚知 李中丞 前后张弛之道,悉秉圣謨,犹或拘泥春间办法,不免阳抚阴防之意。”参见“ 圣旨 ”。
(2).犹圣训。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 大舜 云:‘诗言志,歌永言。’圣謨所析,义已明矣。”参见“ 圣训 ”。
(3).犹圣旨。 清 曾国藩 《覆僧格林沁书》:“ 蒋凝学 等不甚知 李中丞 前后张弛之道,悉秉圣謨,犹或拘泥春间办法,不免阳抚阴防之意。”参见“ 圣旨 ”。
《漢語大詞典》:圣训(聖訓)
(1).圣人的教导。指儒家相传的训谕。 汉 蔡邕 《释诲》:“且用之则行,圣训也;舍之则藏,至顺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经显,圣训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 章老先生 ,你背圣训了,怎么説一个似可去。” 清 陈梦雷 《抒哀赋》:“委吉凶以任运兮,永圣训以自强。”参见“ 圣教 ”。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2).帝王的训谕、诏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姚麟奏对》:“ 麟 恐伏而对曰:‘诚如圣训,然臣自行列,蒙陛下拔擢,使掌卫兵於殿庭之间,此岂臣当以私恩结下,为身计耶?’” 元 耶律楚材 《和平阳王仲祥韵》:“洪恩浹四海,圣训宜书绅。” 清 昭梿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谆谆数千言,详载圣训。”
(3).阿拉伯文的意译,原意为传闻、传述。后专指对 穆罕默德 言行的传述--“ 穆罕默德 言行录”。在 中国 ,圣训也称“圣训经”、“至圣宝训”、“至圣宝谕”、“圣谕”等。
《漢語大詞典》:大段
(1).大部分。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养羊》:“﹝乳皮﹞下汤又研,亦下冷水,纯是好酥。接取,作团,与大段同煎矣。”大段,指抨酥时所得的大量酥油。 宋 陈师道 《后山丛谈》卷一:“ 邢 洛 之北,游骑侵掠。 大名 东北县分,老小大段惊移。”
(2).形容数量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夫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惨澹,而人莫之则傚者,其故何居?”
(3).重要的;主要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后有大段事,勿与少年郎议之。”《朱子语类》卷十三:“世事无时是了,且拣大段,无甚紧要底事,不要做。”
(4).犹大略,大体。《朱子语类》卷三:“道家修养有这説,与此大段相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禪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者,然大段有二:血气已衰,死生念重……而藉手苦空之教,冀为异日轮迴之地。”
(5).犹言十分。 宋 范仲淹 《与指使魏佑书》:“ 偃师 七郎抛却母,必是大段不易。” 宋 苏轼 《答王定国书》:“如国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便须赢也。”《朱子语类》卷四九:“如 子贡 在当时想是大段明辨,果断通晓事务,歆动得人。”
(6).较长的段落。 张庚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大段的唱减少了;无论在舞台上或本子上,看起来都感觉得非常简练易懂。”
(7).谓绣缎。段,通“ 缎 ”。 清 梅曾亮 《礼部尚书李公墓碑》:“十六年大考,赏大段,迁赞善中允,任 贵州 学政。”
(2).形容数量多。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器玩·制度》:“夫我竭此大段心思,不可不谓经营惨澹,而人莫之则傚者,其故何居?”
(3).重要的;主要的。 唐 张固 《幽闲鼓吹》:“后有大段事,勿与少年郎议之。”《朱子语类》卷十三:“世事无时是了,且拣大段,无甚紧要底事,不要做。”
(4).犹大略,大体。《朱子语类》卷三:“道家修养有这説,与此大段相合。”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上自王公贵人,下至妇人女子,每谈禪拜佛,无不洒然色喜者,然大段有二:血气已衰,死生念重……而藉手苦空之教,冀为异日轮迴之地。”
(5).犹言十分。 宋 范仲淹 《与指使魏佑书》:“ 偃师 七郎抛却母,必是大段不易。” 宋 苏轼 《答王定国书》:“如国手棋,不须大段用意,终局便须赢也。”《朱子语类》卷四九:“如 子贡 在当时想是大段明辨,果断通晓事务,歆动得人。”
(6).较长的段落。 张庚 《向〈十五贯〉的成功经验学习》:“大段的唱减少了;无论在舞台上或本子上,看起来都感觉得非常简练易懂。”
(7).谓绣缎。段,通“ 缎 ”。 清 梅曾亮 《礼部尚书李公墓碑》:“十六年大考,赏大段,迁赞善中允,任 贵州 学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