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参舆(參輿)
三匹马驾的车。古时大夫所乘坐。 汉 刘向 说苑·修文:“诸侯四匹乘舆,大夫曰参舆。” 北周 庾信 《周安昌公夫人郑氏墓志铭》:“识履传风,参舆留庆。”
《漢語大詞典》:姜孟
敬姜 和 孟母 的并称。一为 春秋 时 鲁 大夫 公父歜 之母,一为 孟轲 之母。 敬姜 屡次匡正儿子的过失, 孟母 为教子曾三迁,断机。二人事见 汉 刘向 列女传·母仪传。后世奉为母教的楷模。 明 张居正 《祭封一品李太夫人文》:“冰霜励其孤操, 姜 孟 軼其令名。”
分類:孟母大夫
《漢語大詞典》:负羁妻(負羈妻)
亦作“ 负覊妻 ”。 春秋 时 曹国 大夫 僖负羁 的妻子。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 晋 公子 重耳 过 曹 , 曹君 欲观其骈胁, 僖负羁 谏,不听。 僖负羁 妻劝丈夫结好 重耳 ,乃馈盘飱置璧。后 重耳 即位,加兵于 曹 ,执 曹伯 ,数之以不用 僖负羁 之罪。而令军队无入 僖负羁 之宫,且免其族。后因以“负羈妻”指有识见的妇女。《水浒传》第一一二回:“弃暗投明免祸机, 毗陵 重见 负羈 妻。” 清 方文 《曹县》诗:“ 负覊 妻已朽,谁与进壶餐?”
分類:大夫
《漢語大詞典》:尸事
指古代大夫的祭礼。《公羊传·昭公十五年》:“大夫闻大夫之丧,尸事毕而往。” 何休 注:“宾尸事毕而往也。”
《漢語大詞典》:素端
古代诸侯、大夫、士的一种祭服。周礼·春官·司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 郑玄 注:“士齐有素端者,亦为札荒有所祷请。变素服言素端者,明异制。” 贾公彦 疏:“素端者,即上素服,为札荒祈请之服也。”礼记·杂记上:“素端一、皮弁一、爵弁一、玄冕一。” 孙希旦 集解:“素端制若玄端,而用素为之,盖凶札祈祷致齐之服也。”
《漢語大詞典》:君大夫
(1).有封地的大夫。礼记·曲礼下:“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 孔颖达 疏:“大夫有地者则亦称曰君,故云君大夫也。”
(2).国君和大夫。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君大夫谓 椒举 :‘女实遣之。’” 杨伯峻 注:“ 楚 君及其大夫也。”
《漢語大詞典》:陌上儿(陌上兒)
指 吴 大夫 伍子胥 。 子胥 奔 吴 时,未至 吴 而疾,曾止道中,乞食,故称。 明 刘基 《过苏州》诗之三:“忆昔 吴 宫无事时,满城杨柳舞 西施 。如今柳尽 西施 死,恨杀当年陌上儿。”参阅史记·伍子胥列传
《漢語大詞典》:宋玉田
战国 楚 宋玉 《小言赋》云, 楚襄王 登 阳云 之台,诸大夫 景差 、 唐勒 、 宋玉 等陪侍。王令曰:“贤人有能为小言赋者,赐之 云梦 之田。” 宋玉 赋曰:“无内之中,微物潜生,比之无象,言之无名……”。王称善,因赐 玉 云梦 之田。后因以“宋玉田”借指 楚 云梦 之地。 唐 李白 《安州应城玉女汤作》诗:“散下 楚 王国,分浇 宋玉 田。”
分類:楚襄大夫
《漢語大詞典》:外命妇(外命婦)
古称卿、大夫之妻。后亦称因夫或子而得封号的妇女。与内命妇相对。礼记·丧大记:“外命妇率外宗哭于堂上北面。” 郑玄 注:“卿、大夫之妻为外命妇。” 唐 元稹 《贺降诞日德音状》:“宜集百寮及外命妇进名贺,皇太后仍御 光顺门 内殿,与百寮相见,便为常式者。”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一年:“甲子,还宫,御 正武殿 ,集百官及宫人、外命妇,大列伎乐,初作乞寒胡戏。” 胡三省 注:“外命妇,五命以上官之妻也。”参阅通典·礼六七
《漢語大詞典》:族厉(族厲)
称古大夫死而无后者。《礼记·祭法》:“大夫立三祀:曰族厉,曰门,曰行。” 孔颖达 疏:“族,众也。大夫众多,其鬼无后者众,故言族厉。”
《国语辞典》:孟懿子  拼音:mèng yì zǐ
人名。生卒年不详。鲁国大夫仲孙何忌,曾向孔子问孝。
《漢語大詞典》:越种(越種)
指 春秋 时 越国 大夫 文种 。魏书·阳尼传:“哀 越 种 之被戮兮,嘉 范蠡 之脱羈。”
分類:大夫文种
《漢語大詞典》:反马(反馬)
春秋 、 战国 时,大夫以上嫁女,用马车送到夫家,三个月后,婿家表示夫妻可以偕老,把车留下,把马送回,叫作反马。左传·宣公五年:“秋,九月, 齐 高固 来逆女,自为也。故书曰:逆 叔姬 ,即自逆也。冬来,反马也。” 孔颖达 疏:“礼送女适於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於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遣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老,不復归也。”
《國語辭典》:卞庄子(卞莊子)  拼音:biàn zhuāng zǐ
人名。春秋卞邑大夫,以勇著名,尝刺虎,一举而获两虎,齐人惧之,不敢伐鲁。汉朝时,因避明帝(刘庄)讳,改庄为严。也称为「卞严」、「卞严子」、「弁严子」。
《漢語大詞典》:卞庄子刺虎(卞莊子刺虎)
史记·张仪列传:“亦尝有以夫 卞庄子 刺虎闻於王者乎? 庄子 欲刺虎,馆竖子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鬭,鬭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卞庄子 以为然……一举果有双虎之功。”后用以指趁两个敌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之机打击敌人,将双方一齐消灭。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及 宋义 待 秦 赵 之毙,与昔 卞庄 刺虎同説者也。”三国志·魏志·张既传:“且宜两存而鬭之,犹 卞庄子 之刺虎,坐收其毙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隆兴元年:“闻 契丹 与 金 相攻,若 契丹 事成,他日自可收 卞庄子 刺虎之功。” 宋 陈亮 《酌古论一·先主》:“两虎方鬭,当收 卞庄子 之功。”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 女真 ﹞视中国与 契丹 拏兵不止,鏖战不解,胜负未决,强弱未分,持 卞庄 两鬭之説。” 郭孝成 《民国各团体之组织》第四节:“惟同国推刃,自相靡敝,久而不解,两虎之噬,恐利 卞庄 之刺。”
《漢語大詞典》:慎灶
春秋 鲁 大夫 梓慎 和 郑 大夫 禆灶 的并称。 汉 张衡 《思玄赋》:“ 慎 灶 显以言天兮,占水火而妄讯。”按, 梓慎 于 昭公 二十四年日食时预测将有水灾,结果是大旱。 裨灶 于 昭公 二十八年根据天象,预测 郑国 将再次发生火灾,后来也不验。并见左传
分類: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