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洋货(洋貨)  拼音:yáng huò
外国货。《红楼梦》第五二回:「我八岁的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那西洋画儿上的美人一样。」
《國語辭典》:旁行书(旁行書)  拼音:páng xíng shū
唐时称横写的外语文书为「旁行书」。《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传。陆羽传》:「幼时,其师教以旁行书,答曰:『终鲜兄弟,而绝后嗣,得为孝乎?』」
《漢語大詞典》:修臂
同“脩臂”。
古代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其民皆长臂。
《漢語大詞典》:脩臂
古代传说中的海外国名。其民皆长臂。《淮南子·墬形训》:“自西南至东南方, 结胷 民、 羽 民…… 三头 民、 脩臂 民。” 高诱 注:“ 脩臂 民,一国民皆长臂。”
《漢語大詞典》:洋兵
外国兵。《恨海》第一回:“忽然説各国公使已经电调洋兵入京,準备开仗。” 沙汀 《航线》:“一个背枪的洋兵,衔着烟斗,在光亮的甲板上踱着。”
分類:外国
《國語辭典》:外籍  拼音:wài jí
本国以外的国籍。如:「与外籍人士交流,有助于拓展国际观。」
《漢語大詞典》:外私
(1).古代士对本国大夫的自称。礼记·玉藻:“士曰传遽之臣,於大夫曰外私。” 孔颖达 疏:“凡大夫家臣称私,此士既不与大夫为臣,故对大夫称曰外私。”
(2).士、大夫对他国大夫、士的自称。礼记·杂记上:“﹝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某死;讣於大夫,曰吾子之外私某死;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某死。”礼记·杂记上:“﹝大夫﹞讣於他国之君,曰君之外臣寡大夫某死;讣於适者,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讣於士,亦曰吾子之外私寡大夫某不禄,使某实。” 孔颖达 疏:“以是别国私有恩好,故曰外私。”
(3).私通外国。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今 齐 列为东藩,而外私 肃慎 。” 李善 注引 郭璞 曰:“私与通也。”
《漢語大詞典》:接伴使
接待外国使臣的官员。 宋 庞元英 文昌杂录卷六:“北人谓住坐处曰捺鉢……不晓其义。近者彼国中书舍人 王师儒 来修祭奠,余充接伴使,因以问。 师儒 答云:是 契丹 家语,犹言行在也。”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九:“ 宣和 时, 傅忠肃公 察 为结伴使。”
《國語辭典》:大班  拼音:dà bān
1.幼稚园学生按年纪分成大班、中班、小班。如:「他今年五岁半,在读幼稚园大班。」
2.舞厅里调遣舞女的人。
3.旧时对洋行、银行经理的称呼。
《漢語大詞典》:夷务(夷務)
清 代后期指与外国有关系的各种事务。 清 林则徐 《请将高廉道暂驻澳门查办中外贸易等事务片》:“拟即委令该道暂行驻紥 澳门 ,督同 澳门 同知等查办夷务。” 清 梅曾亮 《户部郎中汤君墓志铭》:“君已黜,不得言事,犹条上奏书,转奏夷务善后者三十事。” 清 冯桂芬 《善驭夷议》:“今国家以夷务为第一要政,而剿贼次之。”
《國語辭典》:外商  拼音:wài shāng
外国商人。如:「外商公司」。
《漢語大詞典》:外衅(外釁)
指与外国的争端。宋书·蔡兴宗传:“若内难得弭,外衅未必可量。”清史稿·选举志四:“﹝ 同治 ﹞十年,以外衅迭启,时事日艰。”《文明小史》第三回:“据你説起来,难道他们敢打死外国人不成?他们有几个脑袋,敢替朝廷开此外衅呢?”
分類:外国争端
《國語辭典》:外币(外幣)  拼音:wài bì
外国的货币。
《漢語大詞典》:阅货(閲貨)
唐 宋 时,外国商船入港,政府派员检查其输入的货物。 唐 韩愈 《唐正议大夫尚书左丞孔公墓志铭》:“蕃舶之至泊步,有下碇之税,始至有閲货之燕,犀珠磊落,贿及僕隶,公皆罢之。”
《漢語大詞典》:番乐(番樂)
少数民族或外国的音乐。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秦腔:“自 隋 时以 龟兹 乐入於燕曲,致使古音湮失,而番乐横行。”
《國語辭典》:侨民(僑民)  拼音:qiáo mín
1.本指东晋、南北朝时称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宋书。卷六。孝武帝本纪》:「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新唐书。卷一四一。列传。崔光远》:「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复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
2.称旅居国外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