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48,分1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外流
外邦
汉学
外洋
左言
边国
番地
外番
客邦
洋邦
中外
使臣
副使
四夷
紫宸
《國語辭典》:外流  拼音:wài liú
人口或财物等流往外地或外国。如:「人才外流」、「政府正积极均衡区域发展,以改善偏远地区人口外流的现象。」
《漢語大詞典》:外邦
(1).指地方州郡。 宋 曾巩 《襄州谢到任表》:“备名儒馆,十有三年,然而三易外邦,五回星岁。”
(2).古代诸侯国称本国以外的邦国,或泛指中原地区以外四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六:“今所在地下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外邦之奇货也。见 郭璞 穆天子传注。”按,穆天子传卷二“黄金之鹿,白银之麕” 郭璞 注:“今所在地中得玉肫金狗之类,此皆古者以赂夷狄之奇货也。”
(3).指外国。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国家气运所关、所虑,一蹶不振,从此为外邦所轻。”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你为着一个异种外邦的女人,就连家庭也不顾了,亏得你平常还那样孝顺。”
《國語辭典》:汉学(漢學)  拼音:hàn xué
1.汉代学者研究经书,注重考据,故后世称朴学、考据之学、训诂之学为「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相对称。
2.外国人称有关中国的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学问为「汉学」。
《國語辭典》:外洋  拼音:wài yáng
海外、外国。《文明小史》第三○回:「但则我们中国已被外洋看到一钱不值。」《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一回:「后来等到大哥从外洋回来,你看我何等巴结他。」
《漢語大詞典》:左言
(1).指异族语言。 晋 左思 《魏都赋》:“或魋髻而左言,或鏤肤而钻髮。”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诗:“邻里皆迁客,儿童习左言。”
(2).指外国;外族。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侮食来王,左言入侍。”
(3).汉书·艺文志、 汉 郑玄 《六艺论》均有右史记事,左史记言之说,后以“左言”为史官的代称。 南朝 齐 谢朓 《齐敬皇后哀策文》:“旋詔左言,光敷圣善。”
《漢語大詞典》:边国(邊國)
外国。墨子·七患:“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百喻经·构驴乳喻:“昔边国人不识於驴,闻他説言驴乳甚美,都无识者。”
分類:外国
《國語辭典》:番地  拼音:fān dì
异域。通常因种族的优越感而称落后地区为番地。唐。张籍〈旧宫人〉诗:「全家没番地,无处问乡程。」
《漢語大詞典》:外番
指外国或外族。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叛贼·马祖师:“ 正德 间 四川 贼首 刘烈 ,本名 乐 , 眉州 人,冒为举人,暱 保寧山 中,寻又化逃,或传由 云南 入外番。”明史·袁崇焕传:“擅开马市於 皮岛 ,私通外番。”
分類:外国外族
《漢語大詞典》:客邦
指外国。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记行〉序》:“通商,万国之所同也。客邦之利五,而主国之利十,未或以为害也。”
分類:外国
《漢語大詞典》:洋邦
外国。 太平天囯 洪仁玕 《恭录天王〈禁鸦片诏〉通令全国军民》:“本军师曾游诸洋,深悉外洋鸦片烟甚为 中国 害,且寻其各洋邦售卖实数,每年总计耗 中国 银两不下四五千万之多。”
《國語辭典》:中外  拼音:zhōng wài
1.内心和外表。《逸周书。卷六。谥法》:「行见中外,曰悫。」
2.中国和外国。《史记。卷一○。孝文本纪》:「夫久结难连兵,中外之国将何以自宁?」《后汉书。卷八九。南匈奴传》:「宣帝之世,会呼韩来降,故边人获安、中外为一。」
3.中央与地方。《汉书。卷九。元帝纪》:「以用度不足,民多复除,无以给中外繇役。」《后汉书。卷七八。宦者传。序》:「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
4.中表兄弟。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安仁诗所谓『子亲伊始,我父唯舅。』」
《國語辭典》:使臣  拼音:shǐ chén
1.奉使命往来国际间的官员。《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
2.宋朝称专管缉捕罪犯的武官。《水浒传》第八回:「且说两个防送公人,把林冲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即时差缉捕使臣马翰,跟三日内要捉钱府做不是的贼人。」
3.宫廷的乐官。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淳熙间,德寿宫龙笛色,使臣四十名,每中秋或月夜,令独奏龙笛。」
《漢語大詞典》:使臣房
宋 代缉捕武官的公事房。《水浒传》第七回:“且説两个防送公人把 林冲 带来使臣房里,寄了监。”古今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员外去使臣房里下了状, 滕大尹 差 王七殿直 王遵 看贼踪由。”
分類:缉捕武官
《漢語大詞典》:副使
(1).派往外国的正使或公使的副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副使 王然于 、 壶充国 、 吕越人 驰四乘之传,因 巴 蜀 吏币物以赂 西夷 。”清史稿·职官志六:“ 光绪 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 郭嵩燾 使 英 ,翰林院侍讲 何如璋 使 日本 ,京卿 陈兰彬 使 美 日 祕 国,俱置副使。”
(2).指节度使或三司使等的副职。旧唐书·职官志三:“节度使一人,副使一人。”宋史·职官志十:“巡幸,有行宫都部署,行宫有三司使、副使、判官、行宫使、都监。”明史·职官志四:“﹝按察司﹞副使、僉事,分道巡察。”
《國語辭典》:四夷  拼音:sì yí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总称。《孟子。梁惠王上》:「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文选。左思。魏都赋》:「以娱四夷之君,以睦八荒之俗。」
《國語辭典》:紫宸  拼音:zǐ chén
1.皇宫的殿名,是唐、宋时皇帝接见百官或外国使臣的内朝正殿。唐。姚合 酬田卿书斋即事见寄诗:「幽斋琴思静,晚下紫宸朝。」
2.对皇帝或帝位的代称。《梁书。卷五。元帝本纪》:「紫宸旷位,赤县无主,百灵耸动,万国回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