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锁国政策
日本江户幕府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1639年幕府颁布《锁国令》,规定严禁与外国(中国、荷兰两国除外)通商。直到19世纪中期,长达二百多年的“锁国时代”方告结束。
《國語辭典》:洋务运动(洋務運動)  拼音:yáng wù yùn dòng
清朝(约十九世纪中叶)大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人在英法联军之役后,深觉近代技术的重要性,而派遣留学生、制兵器等的洋务运动。但因积弊过深、财力不足而告失败。
《漢語大詞典》:小袋
用于装物或运物的小包。例如:子弹袋;烟叶袋。
;特指递送头等邮件或外交信函的、有封口装置的袋子
小而薄的包装用物(如信封或扁平的袋)
常指皮革或帆布制平底、附有背带的小包
《国语辞典》:秘密外交(秘密外交)  拼音:mì mì wài jiāo
在秘密方式下进行各种谈判的外交方式。如:「在国际现实主义充斥的环境中,秘密外交有时是免不了。」
《国语辞典》:坛坫周旋(坛坫周旋)  拼音:tán diàn zhōu xuán
外交上的交涉。
分类:外交交涉
《国语辞典》:强权外交(强权外交)  拼音:qiáng quán wài jiāo
利用军事力量,作为国家的外交政策、手段的后盾,称为「强权外交」。
《国语辞典》:国际贷借(国际贷借)  拼音:guó jì dài jiè
国与国,或国民与外国人民间因经济上、外交上及其他国际间的交通,而发生的借贷关系。
《国语辞典》:姑息政策  拼音:gū xí zhèng cè
利用姑息、让步的方法以求取和平的外交政策。如二次大战前英、法对德、义侵略的纵容,时人称为「姑息政策」。
《国语辞典》:孤立主义(孤立主义)  拼音:gū lì zhǔ yì
是一种外交政策。指一个国家的国际关系尽可能的采取抑制政策,如此在世界中,国家本身可以和平存在。
《国语辞典》:公开外交(公开外交)  拼音:gōng kāi wài jiāo
主张外交谈判应尽量予以公开,反对列强签定密约,以牺牲弱小国家。
《国语辞典》:经济绝交(经济绝交)  拼音:jīng jì jué jiāo
两国之间,因为政治外交上的纷争,而断绝经济上的往来关系。如抵制外货、抵制外币等。
《国语辞典》:巨棒外交  拼音:jù bàng wài jiāo
西元一九○一年美国总统老罗斯福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为以潜在武力作后盾的扩张主义。一方面以温和言词表示美国的立场,一方面向对方施加各种压力,以实现目标。如大力扩张海军、积极参与外交事务,以取得亚洲与美洲各重要战略地区(如巴拿马运河及菲律宾),以保护名义控制了海地与尼加拉瓜,而使美国首次跻身世界强国之列,开创了二十世纪的霸业。
《国语辞典》:蓝波主义(蓝波主义)  拼音:lán bō zhǔ yì
美国总统雷根主张打击恐怖主义,以实力贯彻美国外交政策,常被戏称为「牛仔总统」。后因电影第一滴血男主角「蓝波」,一人打败大批越共,成为美国英雄主义的象徵,好事者为创新词,遂以「蓝波主义」贬斥雷根依赖武力,报复打击的作法。
《国语辞典》:外交豁免权(外交豁免权)  拼音:wài jiāo huò miǎn quán
外交人员于驻在国享有各种管辖豁免,使其执行职务时不受干扰的特权。如民刑事管辖豁免、作證豁免及免纳税捐等。在一般状况下,外交代表即使有令驻在国无法容忍的行为,驻在国亦仅能宣布其为不受欢迎,要求派遣召回或径予驱逐出境,不得将其留置问罪。目前由于国际情势不断演变,已将早年的绝对豁免主义,渐改为限制豁免主义,以避免豁免权滥用。
《国语辞典》:不受欢迎人物(不受欢迎人物)  拼音:bù shòu huān yíng rén wù
外交及领事人员,因为言行不当,招致驻在国不满,或不为接受国同意时,称为「不受欢迎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