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685,分11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夏旱
夏热
夏令
夏景
夏虫
夏寒
夏畦
有夏
过夏
秋夏
夏正
夏殷
函夏
夏王
夏潦
《骈字类编》:夏旱
宋 曾巩 追租 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
《韵府拾遗 旱韵》:管子春不收枯骨朽胔伐枯木而去之则夏旱至矣
《骈字类编》:夏热(夏热)
吕览东海之极水至而反夏热之下化而为寒夏易林乾之既济梗生荆山命制输班袍衣剥脱热冬寒饥饿枯槁众人莫怜
《國語辭典》:夏令  拼音:xià lìng
1.从立夏到立秋的时令。即夏季、夏日。
2.夏季的气候。《礼记。月令》:「孟春行夏令,则雨水不时,草木蚤落,国时有恐。」宋。陆游 初夏诗十首之一:「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漢語大詞典》:夏景
(1).夏日;夏昼。《梁书·刘之遴传》:“兼晚冬晷促,机事罕暇,夜分求衣,未遑搜括。须待夏景,试取推寻,若温故可求,别酬所问也。” 唐 元稹 《表夏》诗之六:“佳人不在此,恨望阶前立。忽厌夏景长,今春行已及。”
(2).夏天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奉和思黯相公〈雨后林园四韵〉见示》:“新晴夏景好,復此池边地。” 唐 张乔 《送友人东归》诗:“挂席春风尽,开斋夏景深。”
(3).夏天的日光。 唐 皮日休 《销夏湾》诗:“我来此游息,夏景方赫曦。一坐盘石上,肃肃寒生肌。”
《國語辭典》:夏虫(夏蟲)  拼音:xià chóng
1.夏天的虫。唐。元稹 表夏诗一○首之七:「莫厌夏虫多,蜩螗定相扰。」宋。吕本中〈记夜〉诗:「夏虫盛百族,此物尤猖狂。」
2.比喻见识受局限的人。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宋。杨万里〈荔枝歌〉:「粤犬吠雪非差事,粤人语冰夏虫似。」
《漢語大詞典》:夏虫语冰(夏蟲語冰)
喻人囿于见闻,知识短浅。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於海者,拘於虚也;夏虫不可以语於冰者,篤於时也。” 清 王韬 《六合将混为一》:“不审倚伏之机,不明顺逆之故,是犹醯鷄处瓮,别有一天,夏虫语冰,莫知其候也。”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哂夏虫之疑冰,整轻翮而思矫。” 李善 注:“言浅近小智,同乎夏虫,今既哂之,故整翮思矫也。” 张铣 注:“夏虫不知冬有寒冰,亦犹小智不识高道,故笑之。” 宋 梅尧臣 《中伏日永叔遗冰》:“巨块置我前,凝结造化移。畏冷不敢食,有类夏虫疑。”
《骈字类编》:夏寒
汉 蔡琰 胡笳十八拍 风霜凛凛兮春夏寒。
唐 王维 田园乐七首 其四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國語辭典》:夏畦  拼音:xià xī
于炎夏中耕田,比喻勤苦工作。《孟子。滕文公下》:「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國語辭典》:有夏  拼音:yǒu xià
1.古时习惯于朝代之上加「有」字,故称夏朝为「有夏」。《书经。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战国策。秦策一》:「汤伐有夏,文王伐崇。」
2.中国。《书经。君奭》:「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
《國語辭典》:过夏(過夏)  拼音:guò xià
度过夏季。如:「他每年七月都到避暑胜地过夏。」
《骈字类编》:秋夏
唐 杜甫 溪涨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
《國語辭典》:夏正  拼音:xià zhēng
1.农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也称为「正月」。
2.夏历的别名。参见「夏历」条。
《骈字类编》:夏殷
魏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 夏殷既袭,宗周继祀。
《國語辭典》:函夏  拼音:hán xià
中国。《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群黎欣戴,函夏同庆。」
分類:全国
《骈字类编》:夏王
唐 储光羲 巩城东庄道中作 夏王纪冬令,殷人乃正月。
《漢語大詞典》:夏潦
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宋史·河渠志七:“夏潦涨溢, 荆南 、 復州 千餘里,皆被其害。”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二章:“夏潦时至,山水奔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