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幽壤
犹地下;九泉之下。晋书·礼志上:“若埋之幽壤,於情理未必咸尽。” 唐 元稹 《谕宝》诗:“鏌鋣无人淬,两刃幽壤铁。” 清 钮琇 《〈觚賸〉自序》:“苟非阐此嘉名,谁復求之幽壤。”
分類:地下九泉
《漢語大詞典》:奥壤
(1).谓腹地。《晋书·孝武帝纪》:“ 三吴 奥壤,股肱望郡,而水旱併臻,百姓失业。”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 姑苏 奥壤,任切关河。” 李善 注:“奥壤,犹奥区也。”
(2).犹沃壤。 唐 陈子昂 《上西蕃边州安危事》:“ 甘州 诸屯,皆因水利,浊河溉灌,良沃不待天时,四十餘屯,并为奥壤。故每收获,常不减二十万。”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 嵩明 中环海子,田泽沃美,其西之 邵甸 ,南之 杨林 ,皆奥壤也。” 梁启超 《覆金山中华会馆书》:“吾 粤 锦綉奥壤,尤为各国所垂涎。”
分類:腹地
《國語辭典》:壤地  拼音:rǎng dì
土地。《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
《國語辭典》:接壤  拼音:jiē rǎng
两国或两地域相接。如:「韩国北部和中国接壤,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河。」也作「接界」、「接境」。
分類:接壤接界
《國語辭典》:平壤  拼音:píng rǎng
城市名。位大同江中游北岸,为韩国西北部的城市。旧名西京,是北韩首都。京义铁路的中枢,水路交通便利,形势险固。西元一九四五年南北韩分裂后,成为北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约一百五十万,全韩第三大城。附近以产金沙及无烟煤著名,清末中日之役曾为战场。
《國語辭典》:僻壤  拼音:pì rǎng
偏僻的地方。如:「穷乡僻壤」。
分類:偏僻荒远
《國語辭典》:朽壤  拼音:xiǔ rǎng
腐土。《左传。成公五年》:「山有朽壤而崩。」《文选。潘岳。哀永逝文》:「委兰房兮繁华,袭穷泉兮朽壤。」
《國語辭典》:膏壤  拼音:gāo rǎng
肥沃的土地。《史记。卷一二九。货殖传》:「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
分類:肥沃土地
《漢語大詞典》:壤歌
《击壤歌》。相传 尧 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后成为歌颂太平盛世之典。 唐 杜甫 《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壤歌》惟海甸,画角自山楼。白髮寐常早,荒榛农復秋。” 宋 苏轼 《兴龙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队名》:“《壤歌》皆白髮,象舞及青衿。”参见“ 壤父 ”。
《國語辭典》:壤父  拼音:rǎng fǔ
传说中上古时的贤者。年八十馀,尝于道中击壤为戏,谓人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帝何德于我哉!」见晋。黄甫谧《高士传。卷上。壤父》。
《漢語大詞典》:故壤
故土,故乡。 南朝 宋 谢灵运 《撰征赋》:“家永怀於故壤,国愿言於先塋。”
分類:故土故乡
《漢語大詞典》:吉壤
(1).旧指风水好的坟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列朝·大峪山用舍:“十七年十二月, 章圣太后 崩。上忽下詔,迁 显陵 梓宫改葬於北。六飞亲閲,得吉壤於 天寿山 之大峪。”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亲定陵寝:“后有善青乌者,视邱惊曰:‘虽命我辈足遍海内求之,不克得此吉壤也。’”清史稿·礼志十一:“自 世宗 亲营 泰陵 吉壤,工需动用内帑,并諭毋建石像,惜人力。”
(2).犹良田沃土。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教养·植桑榆》:“遥望其处,鬱鬱葱葱,翠云盘结,居然旺气所钟,不亦名区吉壤哉。”
《國語辭典》:皋壤  拼音:gāo rǎng
1.水泽旁边,平而湿的地方。《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略语则阙,详说则繁。然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2.指卑贱或隐逸者的住处。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情采》:「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
《漢語大詞典》:锡壤(錫壤)
(1).分封土地。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剖符锡壤而光祖考,传之子孙,以资説士。”
(2).指分封的土地。北史·魏安定王休传:“谨惟州居 李润堡 ,虽是少 梁 旧地, 晋芮 锡壤,然胡夷内附,遂为戎落。”
《國語辭典》:击壤歌(擊壤歌)  拼音:jí rǎng gē
唐尧时,老人于耕作之馀,击壤歌咏,蒙受帝尧之恩德而不自知。典出汉。王充《论衡。艺增》。后比喻太平盛世。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二七出:「息风波,固皇图,愿见康衢击壤歌。」
《國語辭典》:封壤  拼音:fēng rǎng
界域。唐。骆宾王〈与博昌父老书〉:「云雨俄别,封壤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