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灵歌(灵歌)  拼音:líng gē
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圣歌。主要来自十七世纪中期逐句吟唱圣经的诗篇,以团体合唱的方式,加入和声与叠句,以激励人心或发抒苦闷,赞美天主。可分为〈白人灵歌〉、〈黑人灵歌〉、〈福音赞美歌〉。
《國語辭典》:受洗  拼音:shòu xǐ
一种基督教仪式,以施行水礼方式公开表示接受此信仰。如:「他已受洗成为基督徒。」
《漢語大詞典》:祭台(祭臺)
(1).古代为举行祭礼而建的土台。 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你看祭臺和这坟臺甎墻也那土墻,长出些箇棘科和这荆科,那里有白杨也那緑杨。”
(2).基督教做弥撒或设圣餐的台。一般位于教堂内层最高处。
《國語辭典》:教会(教會)  拼音:jiào huì
天主教、基督教等教派的信徒的组织。如:「罗马教会」、「希腊教会」。
《國語辭典》:十诫(十誡)  拼音:shí jiè
犹太教、基督教的十种戒约。相传为上帝在西奈山上亲自授予摩西,作为同以色列人订立的约法。包括崇拜唯一上帝而不可拜别神、不可制造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上帝名字、须守安息日为圣日、须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见證陷害人、不可贪恋别人妻子财物等。
《國語辭典》:祆教  拼音:xiān jiào
回教出现前古代伊朗的主要宗教。现存于伊朗偏僻地区及盛行于印度境内帕西人中。约在西元前六~七世纪间,由琐罗亚斯德所创。奉波斯古经为经典。该教认为火、光明、清净、创造、生是善端;黑暗、恶浊、不净、破坏是恶端。代表善端的神是阿胡拉。玛兹达;代表恶端的神是安格拉。纽曼,二者虽都是时间之神楚尔凡所生,却互相斗争,斗争的结果,善必胜恶。人可以在善恶两神之争中,自由选择,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人死后,阿胡拉。玛兹达将根据其在世的言行,进行审判,或上升天堂,或投入地狱。在宗教活动上,教徒在麻葛指导下经过一定的仪式,礼拜圣火,因为火是光明、善的代表,阿胡拉。玛兹达的象徵。该教于六世纪约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北宋末南宋初在汴梁、镇江等地还有祆祠,但宋以后,中国史籍则不再提及。也称为「波斯教」、「拜火教」、「祆道」。
《國語辭典》:唱诗班(唱詩班)  拼音:chàng shī bān
教堂里演唱诗歌的团体。由圣职人员及一般信徒组成。
《國語辭典》:十字军(十字軍)  拼音:shí zì jūn
本指十一世纪末到十三世纪末,罗马教皇和西欧的基督徒,为夺回被土耳其伊斯兰教徒占领的耶路撒冷,所号召组成的军队。因士兵皆以红十字章著于肩上,故称为「十字军」。后泛指任何经教会赞许、教宗核可,讨伐异教徒的军队;一般也引申指打击罪恶的团体。
《國語辭典》:撒旦  拼音:sā dàn
基督教中指称魔鬼者。参见「撒但」条。
《國語辭典》:青年会(青年會)  拼音:qīng nián huì
基督教青年会的简称。参见「基督教青年会」条。
《國語辭典》:禁果  拼音:jìn guǒ
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上主在伊甸园种有知善恶树,所结的果不准人吃。后来亚当、夏娃受蛇的引诱,偷吃了此果,两人发现自己都是赤身露体,为此感到羞耻,此果即为禁果。后多用来作为未婚男女性事的表徵。如:「偷尝禁果」。
《國語辭典》:十字架  拼音:shí zì jià
1.罗马帝国时代的一种刑具。为十字形木架,把人的双手、双脚钉在上面,使其慢慢死去。据新约全书记载,耶稣基督被钉在十字架上受难至死以救赎世人,因此,基督徒就以十字架代表基督本身或对基督教的信仰。
2.比喻苦难、负担。如:「别做出后悔莫及的事,否则,你将终生背著十字架,受尽良心的折磨!」
《國語辭典》:天主教  拼音:tiān zhǔ jiào
基督宗教教派之一,因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后,以别于后来的新教,亦称之作旧教,或公教,天主教一词是汉语之译名。西元四七六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基督教东西两部对峙,罗马主教成为西部教会领袖。一○五四年东西正式分裂,以罗马教皇为首的西部教会自称公教,即天主教。其特徵为至一、至圣、至公,崇拜天主、耶和华外,尊马利亚为圣母。天主教会是圣统制,强调信徒必须服从教会权威。也称为「罗马公教」、「罗马教会」。
《国语辞典》:圣咏(圣咏)  拼音:shèng yǒng
基督教徒用来祈祷的歌曲。通常由会众歌唱。
《国语辞典》:撒但  拼音:sā dàn
基督教中称魔鬼,原指反抗上帝而诱人犯罪的恶魔,他是善的仇敌,是上帝和人类的敌对者。为英语satan的音译。也译作「撒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