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7,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中分
拔地
地形
雪深
高云
灌木
海市
分野
高空
地底
落地
地震
地险
悬河
地平
《漢語大詞典》:中分
指房屋从梁到地面的部分。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技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
《國語辭典》:拔地  拼音:bá dì
挺出于地面,形容超群绝伦。唐。吴融〈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诗:「拔地孤峰秀,当天一鹗雄。」《荡寇志》第一回:「左首将台上,竖著一枝冲霄拔地的黄漆旗竿,上有一面杏黄旗。」
《國語辭典》:地形  拼音:dì xíng
地表的起伏、形状、轮廓等特徵。如:「丘陵地形」、「盆地地形」。《文选。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然观地形察土宜,西带常山,连冈平代,北邻柏人,乃高之所忌也。」
《国语辞典》:雪深  拼音:xuě shēn
在暴风雪时或风雪过后所量得地面积雪的厚度。
《漢語大詞典》:高云(高雲)
离地面5、6公里以上的云。能透出云后蓝天和太阳的光辉。
《國語辭典》:灌木  拼音:guàn mù
丛生而矮小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多分枝而无明显的主干。《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漢語大詞典》:海市
(1).大气因光折射而形成的反映地面物体的形象。旧称蜃气。 晋 伏琛 《三齐略记》:“海上蜃气,时结楼臺,名海市。” 宋 沈括 梦溪笔谈·异事:“ 登州 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臺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歷歷可见,谓之海市。”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蛟龙附蜃附录:“﹝蜃﹞能吁气成楼臺城郭之状,将雨即见,名蜃楼,亦曰海市。”《老残游记》第一回:“大家住下,也就玩赏玩赏海市的虚情,蜃楼的幻相。” 杨朔 《海市》:“最奇的是海上偶然间出现的幻景,叫海市。”参见“ 海市蜃楼 ”。
(2).海边城市。 唐 鲍溶 《采葛行》:“蛮女将来海市头,卖与 岭 南贫估客。”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富民说:“上溯 康 乾 之际,税釐不征而度充,海市禁而闤闠足。” 陈毅 《初游青岛》诗:“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
《國語辭典》:海市蜃楼(海市蜃樓)  拼音:hǎi shì shèn lóu
一种物理现象。以字义而言,蜃是指大蛤蜊,传说蜃能吐气而形成楼台城市等景观,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四三。鳞部。蛟龙》。实际上,海市蜃楼的形成,是由于光线通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使得远处的景物影像被投映在空中或地面上。这种现象多在夏天时的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后亦用以比喻虚幻的景象或事物。《骈字类编。卷四六。山水门。海。海市》引《隋唐遗事》:「张昌仪恃宠,请托如市。李湛曰:『此海市蜃楼比耳,岂长久耶?』」也作「海楼」、「蜃楼」、「蜃楼海市」。
《國語辭典》:分野  拼音:fēn yě
1.古代占星家为了藉星象来观察地面州国的吉凶,所以将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其互相对应,即云某星宿为某州国的分野或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承明堂于少阳,昭列显于奎之分野。」《三国演义》第七回:「以分野度之,当应在孙坚。」
2.分界、界限。如:「黄河的这一段,是陕西、河南两省的分野。」
《漢語大詞典》:分星
与地上分野相对应的星次。周礼·春官·保章氏:“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观妖祥。” 陆德明 释文:“分,扶问反。”汉书·地理志:“而保章氏掌天文,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 明 张凤翼 《红拂记·同调相怜》:“且是那 太原 呵,祥光绕,紫气昭,分星耀,个中定有连城寳。”
《國語辭典》:高空  拼音:gāo kōng
与地面相距高远的空中。如:「高空气流」。《喻世明言。卷一五。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元宵景,天气正融融。柳线正垂金落索,梅花初谢玉玲珑,明月映高空。」
《國語辭典》:地底  拼音:dì dǐ
1.低下的地方。多指山脚或谷底。汉。扬雄〈甘泉赋〉:「漂龙渊而还九垠兮,窥地底而上回。」
2.地下、地中。唐。李白〈日出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國語辭典》:落地  拼音:lào dì
著地。如:「脚疼得不敢落地。」也作「落地儿」。
《國語辭典》:落地  拼音:luò dì
1.人出生。晋。陶渊明〈杂诗〉一二首之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2.从高处落到地上。《北齐书。卷三四。杨愔传》:「学庭前有柰树,实落地,群儿咸争之。」唐。韩愈〈春雪〉诗:「拂花轻尚起,落地暖初销。」
3.垂到地面或置于地面上者。如:「落地窗」、「落地电扇」。
《國語辭典》:地震  拼音:dì zhèn
由地球内部的变动所引起的地壳震动。如:「地震时,要尽速逃往空地,或躲到墙角、桌下。」《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丙辰,京师地震。」
《漢語大詞典》:地险(地險)
(1).大地险阻;地面险阻。易·坎:“《彖》曰: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丘陵也。” 孔颖达 疏:“言地以山川丘陵而为险也。”《宋书·礼志三》:“地险俗殊,民望絶塞,以为分外,其日久矣。” 清 黄景仁 《邓家坟写望》诗:“方今万里一,地险安足论!”
(2).指险要之地。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汾水:“上戴山阜,下临絶涧,俗谓之为‘ 鲁般桥 ’,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险也。” 唐 李商隐 《南朝》诗:“地险悠悠天险长, 金陵 王气应瑶光。” 清 黄遵宪 《乙未二月二十七日公祭沈文肃公祠》诗:“天骄横肆地险失,坐令蚍蚁咸无援。”
《國語辭典》:悬河(懸河)  拼音:xuán hé
1.倾泻不止的河水。《梁书。卷一。武帝本纪上》:「譬犹崩泰山而压蚁壤,决悬河而注熛烬,岂有不殄灭者哉!」
2.比喻善用辞令,说话滔滔不绝。唐。刘长卿 西陵寄一上人诗:「多谢清言异玄度,悬河高论有谁持?」唐。罗隐 诗:「须信祸胎生利口,莫将讥思逞悬河。」也作「悬河泻水」。
《漢語大詞典》:地平
(1).谓水土得到治理。参见“ 地平天成 ”。
(2).地面平坦。 唐 杜甫 《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地平江动 蜀 ,天阔树浮 秦 。” 唐 刘禹锡 《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诗:“羣动翛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3).地平面;地平线。 清 恽敬 《杂说》:“盖地之体九万里,地平之上, 中国 所见日出,东西不及五万里。”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地无正平,目所见处皆为平,至广漠之野,四望天地相接处,其圆中规,中高而四隤之证也,是为地平。圆规之外,目不见者则地平下矣。” 黄澜 《送李生孟夐留学美利坚》诗:“星精倚马忧天坠,日驭挥戈上地平。”
《國語辭典》:地平天成  拼音:dì píng tiān chéng
上下相称宜。形容万事都已就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晋。杜预。注:「夏书,逸书。地平其化,天成其施,上下相称为宜。」南朝宋。鲍照〈河清颂。序〉:「道化周流,玄泽汪濊,地平天成,含生阜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