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土圭
古代用以测日影、正四时和测度土地的器具。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贾公彦 疏:“土圭尺有五寸, 周公 摄政四年,欲求土中而营王城,故以土圭度日景之法测度也。度土之深,深谓日景长短之深也。”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 李善 注引 郑玄 曰:“土,度也;缩,短也;盈,长也。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南史·宋纪上:“ 长安 丰稔,帑藏盈积,帝先收其彝器、浑仪、土圭、记里鼓、指南车及 秦始皇 玉璽送之都。” 明 张煌言 《至夜传王师出东粤志喜》诗:“土圭才见影初长,忽报天声出 五羊 。” 竺可桢 《中国古代在天文学上的伟大贡献》:“公历纪元前七世纪,已采用土圭来观测日影。”
《漢語大詞典》:大圭
佩玉,作丁字形,用途如笏,插在腰带间以记事备忘。周礼·春官·典瑞:“玉晋大圭,执镇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朝日。”周礼·考工记·玉人:“大圭长三尺,杼上终葵首,天子服之。” 郑玄 注:“王所搢大圭也,或谓之珽。” 孙诒让 正义引 戴震 云:“大圭,笏也。天子玉笏,其首六寸,谓之珽。”
《漢語大詞典》:廷圭
见“ 廷珪墨 ”。
《漢語大詞典》:廷圭墨
南唐 墨官 李廷珪 (本姓 奚 ,后赐姓 李 )所制作的墨,坚如玉,纹如犀,自 宋 以来推为第一,世称“廷珪墨”,亦省称“ 廷珪 ”。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 吴幵 正仲 家蓄 唐 以来墨,诸 李 所製皆有之,云无出廷珪之右者,其坚利可以削木。渠书《华严经》一部半,用廷珪才研一寸,其下四秩用承宴墨,遂至二寸,则胶法可知矣。” 明 郎瑛 七修类稿·事物四·廷珪墨:“ 李廷珪 之墨,形制不一,有圆饼龙蟠而剑脊者,有四浑厚长剑脊而两头尖者,又有如弹丸而龙蟠者,皆用金泥,但传久模糊或貰而无者矣。原墨一料用珍珠三两、玉屑一两,捣万杵而成,故久而刚坚不坏。”
分類:本姓赐姓
《漢語大詞典》:圭撮
(1).古代两种很小的容量单位。汉书·律历志上:“度长短者不失豪氂,量多少者不失圭撮。” 颜师古 注:“ 应劭 曰:‘四圭曰撮,三指撮之也。’ 孟康 曰:‘六十四黍为圭。’”
(2).比喻微量或微小。 南朝 梁 陆倕 《新漏刻铭》:“壬寅漏成,进御,以考辰正晷、测表候阴,不谬圭撮,无乖黍累。” 唐 柳宗元 《故银青光禄大夫柳公行状》:“夫器宏者,耻效以圭撮之任;足逸者,难局以寻常之地。” 章炳麟 《五无论》:“是则众生既尽,世界必无豪毛圭撮之存。”
《漢語大詞典》:圭符
封官爵的信符。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之三:“顷深汰珪符,妙简铜墨。” 李善 注引周礼:“上公之礼执桓珪,诸侯之礼执信珪,诸伯执躬珪。”
《漢語大詞典》:桓圭
古代帝王与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于朝聘时各执玉圭以为信符,圭有六种,表不同的爵秩等级,“桓圭”为公爵所执。《周礼·春官·大宗伯》:“公执桓圭。” 郑玄 注:“桓圭,盖亦以桓为瑑饰,圭长九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四:“余在 扬州 汪鲁佩 家,见桓圭,长七寸,葵首垂繰,质粹沁红,真三代物也。”参见“ 六瑞 ”。
《國語辭典》:六瑞  拼音:liù ruì
古代王、公、侯、伯、子、男诸侯于朝聘时所持的六种玉制信符,以别尊卑。《周礼。春官宗伯。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漢語大詞典》:析圭
亦作“ 析珪 ”。
(1).古代帝王按爵位高低分颁玉圭。汉书·司马相如传下:“故有剖符之封,析圭而爵。”圭,一本作“ 珪 ” 颜师古 注引 如淳 曰:“析,中分也。白藏天子,青在诸侯。” 王先谦 补注:“周礼·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析圭而爵,言分圭而爵之也。此盖古语。析,即分颁之义,非中分为二。疑 如 ( 如淳 )説误。”
(2).泛指封王、封官。 唐 李乂 《夏日送司马员外孙员外北征》诗:“析珪行仗节,持印且分麾。” 明 高启 《咏隐逸·武攸绪》:“孽后移寳鼎,同姓咸析珪。独去谢亲宠,龙门事宜栖。”
《漢語大詞典》:锡圭(錫珪)
亦作“鍚圭”。 珪,古代诸侯朝聘时所执的玉制礼器。帝王封爵授土时,赐珪以为信物。后泛指授以高官重爵。 南朝 梁 沈约 《刘领军封侯诏》:“宜锡圭裂壤,允副僉属,可封开国县侯,食邑二千户。”《梁书·元帝纪》:“以锡珪之功,既归有道;当璧之礼,允属圣明。”旧唐书·儒学传上·敬播:“今有高官重爵,本荫唯逮子孙;祚土锡珪,餘光不及昆季。”
《漢語大詞典》:桐圭
亦作“ 桐圭 ”。 史记·晋世家:“ 成王 与 叔虞 戏,削桐叶为珪以与 叔虞 曰:‘以此封若。’……於是遂封 叔虞 於 唐 。”后以“桐珪”指帝王封拜的符信。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丹穴之英;茅壤分维,麟距冠元丘之俊。”圭,一本作“ 珪 ”。 唐 许孟容 《享文恭太子庙乐章》:“桐珪早贵,象輅追设。”
《漢語大詞典》:命圭
亦作“ 命珪 ”。 天子赐给王公大臣的玉圭。周礼·考工记·玉人:“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 唐 韩愈 《桃林夜贺晋公》诗:“手把命珪兼相印,一时重叠赏元功。”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范去非诸作:“ 贾师宪 自 江 上入相, 去非 作贺啟,有曰:‘命珪相印,瞻骑火之西来;羽扇纶巾,赋 大江 之东去。’”
《漢語大詞典》:分圭
亦作“ 分珪 ”。 帝王以圭分授于受封者。后泛指帝王封赐官爵。 南朝 梁 江淹 《为萧太尉三让扬州表》:“古之驭教,当有道焉,量能而受赏,撰智而锡位,深乃裂组,远故分珪。”《北史·房彦谦传》:“伏惟皇帝望云就日,仁孝夙彰,锡社分珪。” 唐 刘禹锡 《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旌节下朝臺,分圭从北回。”
《漢語大詞典》:秉圭
亦作“ 秉珪 ”。 手执玉圭。书·金縢:“为坛於南方北面, 周公 立焉。植璧秉珪,乃告 大王 、 王季 、 文王 。” 三国 魏 嵇康 《难〈宅无吉凶摄生论〉》:“ 汤 祷 桑林 , 周公 秉圭,不知是谴祟非也?” 明 唐顺之 《读〈春秋〉》:“天子黼扆之前,乃不得一人秉圭而北面者。”
分類:执玉玉圭
《漢語大詞典》:圭景
见“ 圭影 ”。
《漢語大詞典》:圭影
亦作“ 圭景 ”。
(1).土圭与日影。文选·张衡〈东京赋〉“土圭测景,不缩不盈” 李善 注引 汉 郑玄 曰:“谓圭长一尺五寸,夏至之日,竖八尺表,日中而度之,圭影正等,天当中也。若影长於圭,则太近北;圭长於影,则太近南。”《南齐书·乐志》:“龙精初见大火中,朱光北至圭景同。”
(2).圭表上的日影。 唐 独孤铉 《日南长至》诗:“玉历颁新律,凝阴发一阳。轮辉犹惜短,圭影此偏长。” 宋 王安石 《回贺冬启》之三:“阳明初復,圭景寖长。” 清 钱谦益 《天启甲子六月河决彭城停车感叹而作是诗》:“已闻测圭景,未能具鍤畚。”
分類:圭表日影
《国语辞典》:圭荜(圭荜)  拼音:guī bì
圭,圭窬,即墙上的小门;荜,荜门,即柴门。「圭荜」泛指贫苦人家居住的地方。《周书。卷六。武帝纪下》:「若政绩有施,治纲克举;及行宣圭荜,道著丘园:并须捡审,依名腾奏。」宋。苏轼〈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之一:「倒冠落帻谢朋友,独与蚊雷共圭荜。」
分类:墙上柴门
《漢語大詞典》:四圭
古代贵族祭天所用的礼器。由整块玉雕成,中央为璧,四面锐出为圭,故称。《周礼·春官·典瑞》:“四圭有邸,以祀天,旅上帝。”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云:“於中央为璧,圭著其四面,一玉俱成。” 贾公彦 疏:“於中央为璧,谓用一大圭琢出,中央为璧形,亦肉倍好为之,四面琢各出一圭……天子以十二为节,盖四厢圭各尺二寸,与镇圭同。其璧为邸,盖径六寸,总三尺,与大圭长三尺又等。”周礼·考工记·玉人:“四圭尺有二寸,以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