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761,分118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巴子国
蜀国弦
图国
危国
国行
清凉国
帝国
国秉
国母
周国
国恤
国利
国哀
国制
国花
《漢語大詞典》:巴子国(巴子國)
古国名。 清 陈维嵩 《潇湘逢故人慢》词:“ 女娥祠 , 巴子国 ,看歷歷晴川,萋萋芳树。”详“ 巴 ”。
《漢語大詞典》:蜀国弦(蜀國絃)
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四弦曲》《蜀国四弦》。 南朝 梁简文帝 、 隋 卢思道 、 唐 李贺 等均有此作。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五·四弦曲引 南朝 陈 智匠 《古今乐录》:“ 张永 《元嘉技録》《四弦》一曲,《蜀国四弦》是也。” 唐 薛涛 《续嘉陵驿诗献武相国》:“ 蜀 门西更上青天,强为公歌《蜀国絃》。” 明 杨慎 《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诗:“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絃》。” 谢无量 《西湖旅兴寄伯兄五十韵》:“哀怨《江南赋》,凄凉《蜀国絃》。”
《漢語大詞典》:图国(圖國)
为国谋利。左传·昭公元年:“图国忘死,贞也。”
分類:谋利
《漢語大詞典》:危国(危國)
(1).谓局势不安宁、面临危急的国家。战国策·东周策:“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史记·苏秦列传:“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后汉书·独行传·李业:“危国不入,乱国不居。”
(2).危害国家。晏子春秋·问上十七:“不从欲以劳民,不修怒而危国。”《史记·李斯列传》:“臣闻之,臣疑其君,无不危国;妾疑其夫,无不危家。”后汉书·杨震传:“昔 郑严公 从母氏之欲,恣骄弟之情,几至危国,然后加讨,春秋讥之。”
《漢語大詞典》:国行(國行)
行神。天子七祀及诸侯五祀之一。礼记·祭法:“王为羣姓立七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泰厉、曰户、曰灶。王自为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司命、曰中霤、曰国门、曰国行、曰公厉。诸侯自为立五祀。” 孔颖达 疏:“国行者,谓行神,在国门外之西。”
《漢語大詞典》:清凉国(清涼國)
谓清净凉爽的地方。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桂林集句》词:“自是清凉国,莫遣瘴烟侵。”
分類:清净凉爽
《國語辭典》:帝国(帝國)  拼音:dì guó
1.有皇帝称号的国家。隋。王通《文中子。卷五。问易》:「强国战兵,霸国战智,王国战义,帝国战德,皇国战无为。」
2.有很大版图或殖民地的国家。如:「罗马帝国」、「日耳曼帝国」。
《漢語大詞典》:国秉(國秉)
同“ 国柄 ”。 秉,同“ 柄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君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
《國語辭典》:国母(國母)  拼音:guó mǔ
古代称天子的母亲。《宋史。卷四七九。列国世家二。西蜀孟昶传》:「所赐诏不名,仍呼昶母为国母。」也称为「国太」。
《韵府拾遗 职韵》:周国(周国)
荀子: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
《國語辭典》:国恤(國恤)  拼音:guó xù
1.值得忧恤的国事。《左传。襄公四年》:「忘其国恤,而思其麀牡。」
2.国丧。《元史。卷二四。仁宗本纪一》:「朕以国恤方新,诚有未忍。」
《漢語大詞典》:国利(國利)
(1).于国有利。左传·成公六年:“国利君乐,不可失也。”
(2).国家的财利。后汉书·刘陶传:“议者不达农殖之本,多言铸冶之便,或欲因缘行诈,以贾国利。国利将尽,取者争竞,造铸之端於是乎生。”
《漢語大詞典》:国哀(國哀)
国丧。宋书·孝武帝纪:“六月甲子,以国哀除释,大赦天下。”旧五代史·晋书·郑受益传:“ 高祖 晏驾,以不赴国哀停任。”
分類:国丧
《漢語大詞典》:国制(國制)
本朝的制度。辽史·百官志一:“至于 太宗 ,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 契丹 ,以 汉 制待 汉 人。国制简朴, 汉 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按,此指 辽 王朝统治者称其本族的制度,以别于 汉 制。
《國語辭典》:国花(國花)  拼音:guó huā
代表国家的花朵。可以显示国性,凸显民族精神,如我国的梅花、英国的蔷薇、法国的百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