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国忧(國憂)
(1).国家的忧患;国家的危难。《淮南子·人间训》:“遇之无礼,必为国忧。” 三国 魏 曹植 《杂诗》之五:“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 唐 刘长卿 《送崔使君赴寿州》诗:“列郡专城分国忧,彤幨皂盖古诸侯。”
(2).指国有患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吴王 曰:‘ 勾践 国忧而寡人给之以粟,恩往义来,其德昭昭,亦何忧乎!’”
(3).指国丧。后汉书·窦宪传:“ 齐殤王 子 都乡侯畅 来弔国忧。” 李贤 注:“ 章帝 崩也。”
《漢語大詞典》:国哀(國哀)
国丧。宋书·孝武帝纪:“六月甲子,以国哀除释,大赦天下。”旧五代史·晋书·郑受益传:“ 高祖 晏驾,以不赴国哀停任。”
分類:国丧
《漢語大詞典》:国讣(國訃)
犹国丧。宋书·少帝纪:“始 徐羡之 、 傅亮 将废帝,讽 王弘 、 檀道济 求赴国讣。”
分類:国丧
《漢語大詞典》:国讳(國諱)
(1).犹国丧。宋书·萧思话传:“下官近在 歷下 ,始奉国讳……奉被今教,果出虑表,重增哀惋,不能自胜。”南齐书·礼志上:“且 晋武 之崩,又其学犹存,斯皆先代不以国讳而废学之明文也。”陈书·儒林传·沈文阿:“今国讳之日,虽抑哀於璽紱之重,犹未序於君臣之仪。”
(2).指皇帝的名讳。隶释·石经论语残碑:“ 汉 人作文,不避国讳。 威宗 讳 志 , 顺帝 讳 保 ,石经皆临文不易。”参见“ 避讳 ”。
《漢語大詞典》:避讳(避諱)
(1).回避;避忌。《淮南子·要略》:“故言道而不明终始,则不知所倣依;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 唐 张鷟 游仙窟:“下官起,諮请曰:‘ 十娘 有一思事,亦拟申论,犹自不敢即道,请五嫂处分。’五嫂曰:‘但道不须避讳。’”《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 小鸦儿 也不消查考, 晁大舍 也不消掩藏, 唐氏 也不用避讳。”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三二章:“既然是朋友,说话也就没有啥的避讳。”
(2).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以代换之: 桓公 名 白 ,博有五皓之称; 厉王 名 长 ,琴有修短之目。”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而 唐 冯宿 父名 子华 ,及出为 华州 刺史,乃以避讳不拜。” 郭沫若 《蒲剑集·屈原考》:“ 始皇 名 政 ,别人一定要避讳。”
(3).修辞学上辞格之一。说话时遇有触犯忌讳的事物,不直说该事该物,而用旁的话来委婉地表述。
《漢語大詞典》:国孝(國孝)
指国丧。红楼梦第六八回:“又係 贾璉 国孝家孝中所行之事,知道关係非常。”
分類:国丧
《漢語大詞典》:国丧(國喪)
帝、后之丧,臣民缟素,停止宴乐婚嫁,称国丧。东观汉记·廉范传:“ 章和 二年,帝崩, 范 奔赴 敬陵 ……或谓 麟 曰:‘故 蜀郡 太守 廉叔度 ,好賙人穷,今奔国丧,当是。’”
《漢語大詞典》:禁乐(禁樂)
旧时国丧,在特定的范围内禁止音乐活动。文献通考·王礼十七:“京城内外民庶自举哀至祔庙,合行禁乐,外路民庶等禁乐百日,沿边军中及在外诸军军行教閲不禁。”
《漢語大詞典》:国服(國服)
(1).谓服事于国,向国家缴纳租税。周礼·地官·泉府:“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为之息。” 郑玄 注:“以国服为之息,以其於国服事之税为息也。” 贾公彦 疏:“凡言服者,服事为名,此经以民之服事,唯出税是也。”
(2).国家规定的服装。辽史·仪卫志二:“於是定衣冠之制,北班国制,南班 汉 制,各从其便焉。详国服以著厥始云。”参见“ 国字 ”。
(3).服国丧。 侯宝林 《改行》:“乙:‘皇上死了与艺人有什么关系?’甲:‘国服哇……人人都得挂孝。’”
《漢語大詞典》:国字(國字)
本国的文字。 辽 、 金 、 元 、 清 王朝统治者各称其本族的文字为国字,也叫国书。以别于汉字。如 元 称蒙文, 清 称满文等。 元 张昱 《宫中词》诗:“裹头保母性温存,不敢移身出后门。寻得描金龙凤纸,学摹国字教皇孙。”明史·王寿传:“﹝ 王寿 ﹞幼颖敏嗜学,长以通国字,为中书掾。”参见“ 国书 ”。
《漢語大詞典》:王粲登楼(王粲登樓)
东汉 王粲 在 荆州 依 刘表 ,意不自得,且痛家国丧乱,乃以“登楼”为题作赋,借写眼前景物,以抒郁愤之情。后词曲中常以“王粲登楼”喻士不得志而怀故土之思。 宋 周密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词:“故园山川,故国心眼,还似 王粲 登楼。” 明 陈所闻 《一枝花·送马元赤之蜀》套曲:“多应他 陈蕃 一榻,肯教你 王粲 登楼。” 元 郑光祖 有《醉思乡王粲登楼》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