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56,分18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四镇
四驰
游士
四目
六幕
云客
首善
作两
四至
外史
达聪
群辟
四处
六通
巡方
《漢語大詞典》:四镇(四鎮)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 杨州 之 会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医无閭 , 冀州 之 霍山 。”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 汉 晋 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阳 、 虎牢 为 河南 四镇。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 唐 代称 朔方 、 泾原 、 陇右 、 河东 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 龟兹 、 于阗 、 疏勒 、 碎叶 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漢語大詞典》:四驰(四馳)
谓传播四方。 唐 韩愈 《知名箴》:“内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餘,厥闻四驰。” 宋 梅尧臣 《鱼琴赋》:“日击而椎,主彼齐众之律令,则声闻嚣尔而四驰。” 元 方回 《送邓善之提调写金经》诗:“一室万里限户閾,脚跟不动名四驰。”
分類:传播四方
《國語辭典》:游士  拼音:yóu shì
奔走四方以谋生计的人。商君书。农战:「见言谈游士事君之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后汉书。卷七○。孔融传》:「郡人无后及四方游士有死亡者,皆为棺具而敛葬之。」
《漢語大詞典》:四目
(1).四只眼睛;两双眼睛。周礼·夏官·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 孙诒让 正义:“黄金四目者,铸黄金为目者四,缀之面閒,若后世假面具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 太清 无奈,四目相覷,怏怏走出去了。”
(2).能观察四方的眼睛。《书·舜典》:“询於四岳,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孔 传:“广视听於四方,使天下无壅塞。” 孔颖达 疏:“明四方之目,使为己远视四方也。”《旧唐书·文苑传下·唐次》:“尚復广四目,周四聪,制理皆在於未萌,作范将垂於不朽。” 宋 范仲淹 《用天下心为心赋》:“视以四目,而明乎中外;听以四聪,而达乎远邇。”
《漢語大詞典》:六幕
指天地四方。《汉书·礼乐志》:“专精厉意逝九阂,纷云六幕浮大海。” 颜师古 注:“六幕,犹言六合也。” 唐 王初 《自和书秋》诗:“ 汉 宫夜结双茎露,閶闔凉生六幕风。” 宋 王琪 《秋日白鹭亭向夕风晦有作》诗:“是时天宇旷,六幕无纤靄。” 章炳麟 《訄书·定版籍》:“方土者,自然者也。自然者,非材力,席六幕之餘壤,而富斗絶於类丑。”
《漢語大詞典》:云客(雲客)
云游四方的人。指隐者或出家人。宋书·谢灵运传:“作《山居赋》并自注,以言其事。曰:‘……顾情交之永絶,覬云客之暂如。’”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沮水:“ 盛弘之 云:……是以林徒栖託,云客宅心,泉侧多结道士精庐焉。”
《國語辭典》:首善  拼音:shǒu shàn
模范。《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序》:「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内及外。」后世亦称国都所在地为「首善之区」。
《漢語大詞典》:作两(作兩)
易·离:“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於四方。” 孔颖达 疏:“明两作离者,离为日,日为明,今有上下两体,故云明两作离也。”后本“继明”之意,称太子为“作两”。言能继天子而明照四方。 南朝 梁元帝 《皇太子讲学碑》:“皇太子洊雷种德,重离作两。” 隋 江总 《玄圃石室铭》:“天纵储睿,生知作两。”
《國語辭典》:四至  拼音:sì zhì
1.从四方到来。《吕氏春秋。审应览。不屈》:「士民罢潞,国家空虚,天下之兵四至。」
2.房宅或耕地等四周的界限。《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凡是老圈地都有部颁龙票,那上面东西南北的四至,都开得明白。」
《國語辭典》:外史  拼音:wài shǐ
1.非正史,大抵为琐记及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
2.文人常以此作为雅号。《明史。卷二八五。文苑传一。赵埙传》:「入见,赐之宴,赋诗称旨,除广信教授,自号荣阳外史。」
3.职官名。职掌记录王者下达于京畿外的命令,并掌理四方邦国志书,三皇五帝的典籍。
《漢語大詞典》:达聪(達聰)
(1).语出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 孔 传:“广视听於四方,使天下无壅塞。”后以“达聪”谓广泛听取,明鉴四方。 唐玄宗 《削李林甫官秩诏》:“ 尧 谓达聪,四凶在列; 周 称盛德,三监俶扰。”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六》:“言当以达聪为独断,而不以臆决为独断也。”
(2).使通畅;使疏通。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伊水:“昔 大禹 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闕, 伊水 歷其间北流,故谓之 伊闕 矣…… 傅毅 《反都赋》曰:‘因 龙门 以畅化,开 伊闕 以达聪也。’”
《國語辭典》:群辟  拼音:qún bì
诸侯百官。《书经。周官》:「六服群辟,罔不承德,归于宗周。」《文选。张衡。西京赋》:「正殿路寝,用朝群辟。」
《國語辭典》:四处(四處)  拼音:sì chù
各处。《红楼梦》第七二回:「你兄弟竟逃走了,三四天没归家。如今打发人四处找他呢。」《文明小史》第四○回:「第二天便托人四处打听,才晓得这小姐乃是一机户的女儿。」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國語辭典》:六通四辟  拼音:liù tōng sì pì
顺应天时,任物性自然。《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后比喻四面八方无不通达。也作「六通四达」。
《漢語大詞典》:巡方
(1).指天子出巡四方。逸周书·籴匡:“君亲巡方,卿参告糴,餘子倅运,开口同食,民不藏粮,曰有匡。”梁书·武帝纪中:“狩岳巡方,明王盛轨。”
(2).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己亥,遣侍臣巡方省察,问人疾苦,黜陟守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墨败:“而主上处分亦较 世宗 朝加重,盖巡方不检,固自取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杨以斋:“廷议遣 满洲 大臣巡方,上疏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