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四镇(四鎮)
(1).四座大山。镇,一方的主要山岳。《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崩。” 郑玄 注:“四镇,山之重大者,谓 杨州 之 会稽山 , 青州 之 沂山 , 幽州 之 医无閭 , 冀州 之 霍山 。”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 汉 晋 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阳 、 虎牢 为 河南 四镇。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 唐 代称 朔方 、 泾原 、 陇右 、 河东 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 龟兹 、 于阗 、 疏勒 、 碎叶 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2).镇守四方的四将军。 汉 晋 之世,有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各一人,称为四镇。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三》。
(3). 北魏 以 碻磝 、 滑台 、 洛阳 、 虎牢 为 河南 四镇。见 宋 王应麟 《小学绀珠·地理·河南四镇》。
(4). 唐 代称 朔方 、 泾原 、 陇右 、 河东 四节度为四镇。见《新唐书·陆贽传》。又以 龟兹 、 于阗 、 疏勒 、 碎叶 为西境四镇。见《新唐书·王孝杰传》。
《漢語大詞典》:六通
(1).谓上下四方无不通畅。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诗之四:“六通而四闢,玉烛四时和。”参见“ 六通四辟 ”。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2).佛教语。谓六种神通力:神境智证通(亦云神足通)、天眼智证通(亦云天眼通)、天耳智证通(亦云天耳通)、他心智证通(亦云他心通)、宿住随念智证通(即宿命智证通,亦云宿命通)、漏尽智证通(亦云漏尽通)。神足通,谓其游涉往来非常自在;天眼通,谓得色界天眼根,能透视无碍;天耳通,谓得色界天耳根,听闻无碍;他心通,谓能知他人之心念而无隔碍;宿命通,谓知自身及六道众生宿世行业而无障碍;漏尽通,谓断尽一切烦恼得自在无碍。前五通,凡夫亦能得之,而第六通,唯圣者始得。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汰法师 云:六通三明同归,正异名耳。”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至於一乘二諦之原,三明六通之旨,西域备详,东土靡记。” 明谢谠《四喜记·诗礼趋庭》:“飞锡起金池,潦倒沙弥,六通五藴见□迷。”参阅《俱舍论·分别智品》。
(3).谓通解六试题。《宋史·仁宗纪四》:“﹝ 至和 二年九月﹞戊辰,詔:试医官须引《医经》《本草》以对,每试十道,以六通为合格。”《宋史·选举志一》:“凡《三礼》、《三传》、《通礼》每十道义分经註六道,疏义四道,以六通为合格。”
《漢語大詞典》:巡方
(1).指天子出巡四方。《逸周书·籴匡》:“君亲巡方,卿参告糴,餘子倅运,开口同食,民不藏粮,曰有匡。”《梁书·武帝纪中》:“狩岳巡方,明王盛轨。”
(2).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己亥,遣侍臣巡方省察,问人疾苦,黜陟守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墨败》:“而主上处分亦较 世宗 朝加重,盖巡方不检,固自取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杨以斋》:“廷议遣 满洲 大臣巡方,上疏止之。”
(2).指天子派大臣巡察四方。《北史·魏纪三·孝文帝》:“己亥,遣侍臣巡方省察,问人疾苦,黜陟守宰。” 明 沈德符 《野获编补遗·台省·御史墨败》:“而主上处分亦较 世宗 朝加重,盖巡方不检,固自取之。”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三·杨以斋》:“廷议遣 满洲 大臣巡方,上疏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