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45,分37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顿峙
诳具
家伙
家事
屏风
几席
香炉
权衡
云车
水平
危机
律吕
锁钥
军器
鼎鼐
《漢語大詞典》:顿峙(頓峙)
指摆设的器具。新唐书·郑畋传:“ 畋 乃引疾去位,入见帝曰:‘乘舆东还,繇 大散关 幸 凤翔 ,供张顿峙,一委 昌言 ,乃可安。’”参见“ 顿具 ”。
分類:摆设器具
《漢語大詞典》:顿具(頓具)
指摆设的器具。隋书·张衡传:“ 江都 丞 王世充 又奏 衡 频减顿具。”
分類:摆设器具
《漢語大詞典》:诳具(誑具)
指用来骗人的器具。
分類:骗人器具
《國語辭典》:家伙  拼音:jiā huo
1.工具或武器。如:「这几把家伙,挖土、锄草都很管用。」《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恰是一个大梳、一个通梳、一个掠儿、四个篦箕,又有剔子、剔帚,一双簪子,共是十一件家伙。」
2.对人的谑称。如:「想不到你这个家伙脑筋这么灵光。」
《國語辭典》:家事  拼音:jiā shì
1.家庭事务。包括日常事务或隐密私事。如:「你有帮忙做家事的习惯吗?」《管子。形势解》:「教护家事,父母之则也。」《红楼梦》第七六回:「因近日家事恼著,无暇游玩。」
2.傢什、家具。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防火》:「及有救火家事,谓如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杈、大索、铁猫儿之类。」
3.家产。唐。蒋防《霍小玉传》:「我小娘子,即霍王女也。家事破散,失身于人。」
4.指教授学生处理家庭事务的学科。包括烹饪、缝纫、插花等。如:「家事科」。
《國語辭典》:屏风(屏風)  拼音:píng fēng
室内用来挡风或隔间、遮蔽的用具。形状像门,有单扇、多扇之分,可以折叠。一般用木头、竹子、塑胶做框,蒙上布或镶上玉石。古人的屏风,与今略有不同,主要在于它重量轻,便于移动,无扇的形式,作长方形,下面大多没有脚,屏风上面裱有字画。《史记。卷七十五。孟尝君传》:「孟尝君侍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也作「屏门」、「屏障」。
《國語辭典》:几席  拼音:jǐ xí
几、席皆为坐卧所凭靠的器具。《史记。卷二三。礼书》:「疏房床笫几席,所以养体也。」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國語辭典》:香炉(香爐)  拼音:xiāng lú
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做成。《儒林外史》第四八回:「只见中间奉著灵柩,面前香炉、烛台、遗像、魂幡。」
《國語辭典》:权衡(權衡)  拼音:quán héng
1.秤量东西轻重的工具。《后汉书。卷二五。鲁恭传》:「相让则道不明,若规矩权衡之不可枉也。」宋。苏轼〈徐州莲华漏铭〉:「然人未有以手量而目计者,必付之于度量与权衡。」
2.衡量、评估事物得失轻重。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镕裁》:「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唐。刘禹锡〈祭韩吏部文〉:「权衡低昂,瞻我所在。」
3.权势力量。《晋书。卷五五。潘岳传》:「虽居高位,飨重禄,执权衡,握机秘。」
4.星座名。权星与衡星的合称。见《史记。卷二七。天官书》。
《國語辭典》:云车(雲車)  拼音:yún chē
1.高车。为古时用来侦察敌城的楼车。《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上》:「云车十馀丈,瞰临城中。」南朝梁。沈约〈桐柏山金庭馆碑〉:「云车万乘,载旗旆之逶迤。」
2.画有云形的车。唐。王建〈宫词〉一○○首之九一:「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车驾六龙。」唐。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太平天子驻云车,龙炉勃郁双蟠拿。」
3.神人以云为车,故称神仙所乘的车为「云车」。《文选。曹植。洛神赋》:「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
《國語辭典》:水平  拼音:shuǐ píng
1.静止时的水面。《管子。侈靡》:「水平而不流,无源则遫竭。」唐。刘禹锡〈插田歌〉:「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2.以水面为高低的标准。
3.标准、程度。如:「他的程度不及一般水平。」也称为「水准」。
《國語辭典》:危机(危機)  拼音:wéi jī
1.潜藏的危险、祸害。晋。赵至〈与嵇茂齐书〉:「常恐风波潜骇,危机密发。」唐。刘言史〈观绳伎〉诗:「危机险势无不有,倒挂纤腰学垂柳。」
2.生死成败的紧要关头。如:「经济危机」。
《國語辭典》:律吕(律呂)  拼音:lǜ lǚ
古时用来校正乐音的器具。以十二个竹管制成,依管的长短来确定音阶。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管称「律」,包括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成偶数的六管称「吕」,包括大吕、夹钟、中吕、林钟、南吕、应钟。后遂以律吕为音律的统称。
《國語辭典》:锁钥(鎖鑰)  拼音:suǒ yào
1.锁和钥匙。唐。韩愈 奉和虢州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竹洞:「洞门无锁钥,俗客不曾来。」
2.比喻险要之地或事物的关键。唐。刘宽夫 邠州节度使院新建食堂记:「朝廷以新平扼东西,锁钥郊圻,将帅得人,则虏马不敢东向而牧。」
《國語辭典》:军器(軍器)  拼音:jūn qì
军队所用的武器。《三国演义》第七回:「便差黄盖先来江边,安排战船,多装军器粮草,大船装载战马,剋日兴师。」也称为「军械」。
《國語辭典》:鼎鼐  拼音:dǐng nài
1.鼎和鼐。古代两种烹饪器具。唐。薛稷 临难不顾徇节宁邦科策第一道:「帝德广运,六臣参其业;天道大明,五帝陈其序。犹黼黻之章五色,鼎鼐之饪五味。」宋。王安石 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诗三首之二:「结子非贪鼎鼐尝,偶先红杏占年芳。」
2.天子在宗庙中祭祀用的重器。唐。符载〈送卢侍御史赴王令公幕序〉:「其公者,树勋烈,铭鼎鼐,休声巍巍,垂之无穷。」《宋史。卷四六八。宦者列传三。杨戬》:「自崇宁后,日有宠,知入内内侍省。立明堂,铸鼎鼐,起大晟府、龙德宫,皆为提举。」
3.比喻宰相的职位。因古代宰相治理天下,揆度百事,就如同在鼎中调味一般。唐。李商隐 为荥阳公上河中崔相公状:「相公禀青云之秀,更历股肱之郡,咸登鼎鼐之司。」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二:「伊尹负鼎以干汤,谓尹有鼎鼐之才也。」
《國語辭典》:鼎鼐调和(鼎鼐調和)  拼音:dǐng nài tiáo hé
1.在鼎、鼐中调味。明。王恭咏胡椒诗:「自从鼎鼐调和去,姜桂纷纷不共论。」明。陆深 禁中斋夜诗:「大烹本为牛羊荐,鼎鼐调和愧未工。」
2.比喻宰相率领、协调官员,处理国政。宋。周必大 庆邦衡生朝用去年韵:「鼎鼐调和知有日,君臣庆会岂因人。」明。王冕梅花诗三首之一:「他年鼎鼐调和,不改山林节操。」也作「调和鼎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