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鼓吹  拼音:gǔ chuì
1.汉代列于殿庭的乐队,宴群臣及君上餐食时所用。大驾出游,有黄门前后部鼓吹,则用于仪仗之间;又赏赐有功之臣时,如班超拜长史,假鼓吹麾幢,即是臣下受特赐之例。
2.一般的仪仗乐队。《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出入陈旌旗,鸣鼓吹,宛然像个小国诸侯。」
3.音乐。清。谭献桂枝香。瑶流自碧〉词:「䌽旗船舫,华灯鼓吹,无复消息。」
《國語辭典》:过门(過門)  拼音:guò mén
1.经过门口。《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2.俗称女子出嫁或男子入赘。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明日是个好日辰,将梁鸿招过门罢。」《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待三日后方过门。」
3.戏剧表演中,演唱中断时只有乐队单独演奏,称为「过门」。具有串场的作用。
《漢語大詞典》:民乐(民樂)
民族器乐。如:民乐合奏。
《漢語大詞典》:骑吹(騎吹)
古代军中的一种骑在马上演奏的器乐合奏。《汉书·礼乐志》:“骑吹鼓员三人。”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鼓吹部:“警鼓,二人执朱旛引乐,衣文戴冠,已上乐人皆骑马乐即谓之骑吹,俗乐亦有骑吹也。” 宋 范成大 《寄题潭帅王枢使佚老堂》诗:“客游 瀟湘 逢骑吹,知公已为苍生起。”
《國語辭典》:竹肉  拼音:zhú ròu
1.竹笋。
2.植物名。担子菌类锈菌科真锈菌属,竹蓐病原真菌之孢子堆。寄生在竹秆及枝条,初呈红褐色斑点,初冬破皮而出,呈杏黄色,四、五月间成黄白色,雨季吸水则成洋菜状凝胶,状如木耳,生苦竹枝上者有剧毒。可治赤白痢,以陈年者为佳。也称为「竹菰」、「竹蓐」。
《國語辭典》:重奏  拼音:chóng zòu
凡是两种乐器以上的合奏,且各乐器各自分任一声部,以互相协调,互为主从的,称为「重奏」。按演出时乐器的件数不同,分为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五重奏等。而按乐器不同的组合,有小提琴奏鸣曲、弦乐三重奏、钢琴三重奏等。
《國語辭典》:舞曲  拼音:wǔ qǔ
为舞蹈所作的乐曲。为英语dance music的意译。通常有典型的节奏,如圆舞曲为三拍子;亦有专供伴舞或演奏的乐曲。
《漢語大詞典》:十反
(1).亦作“ 十返 ”。谓反复或往返多次。列子·黄帝:“ 列子 师 老商氏 ,友 伯高子 ;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 尹生 闻之,从 列子 居,数月不省舍。因间请蘄其术者,十反而十不告。”《三国志·蜀志·董和传》:“ 董幼宰 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新唐书·西域传上·吐谷浑:“其相 天柱王 用事,拘天子行人鸿臚丞 赵德楷 ,帝遣使晓敕,十返,无悛言。”
(2).十种反常现象。 宋 倪思 经鉏堂杂志:“贵人十反:夜当卧而饮宴;早当起而醉卧;心当逸而劳;身当劳而逸;吝束脩不请师教子弟,而以大钱顾教声妓;药饵无病而服,有病不肯服;果蔬尚新不待熟;食物取细失正味;山水不喜真境而喜图画;器用不贵金银而贵铜甆。”
(3).即十番鼓,民间器乐合奏乐名。 清 吴伟业 《望江南》词之八:“一曲轻圆同伴少,十反麤细听人多。絃索应云锣。”详“ 十番鼓 ”。
《漢語大詞典》:十番鼓
一种器乐合奏名。因演奏时轮番用鼓、笛、木鱼等十种乐器,故名。起于 明 万历 时,今仍流行于 苏 、 浙 、 闽 等地。初以打击乐器为主,后亦杂以多种管弦乐器,其种类因时因地而异,所用乐器亦有不限于十种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吹洞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清 何洯 《竞渡歌》:“《伊凉曲》杂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亦省作“ 十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红楼梦第十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臺上预备着呢。” 冰心 《往事二》四:“我梦中停足倾耳,自然赞叹,这是‘十番’,究竟还是东方的古乐动人!”参阅 清 叶梦珠 《阅世编·纪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國語辭典》:乐谱(樂譜)  拼音:yuè pǔ
用各种符号或文字记载的音谱。如文字谱、减字谱、工尺谱、五线谱、简谱等。
《国语辞典》:夜曲  拼音:yè qǔ
1.原指十八世纪西欧贵族社会的一种器乐套曲,常在夜间露天演奏。近代则指形式自由,且具有幻想、浪漫或感伤气氛的钢琴小曲。
2.曲式由约翰·费尔德(John Field,西元1782~1837)确立,是一种形式自由的三段体器乐短曲,通常中段比较激昂。为英语Nocturne的意译。低音部的和弦伴奏配上高音部优美的旋律,响出夜的寂静,常有沉思、忧郁、梦幻般的特性。为十九世纪特性曲(character piece)的一种,萧邦(Frederic Chopin)是个中翘楚。
《漢語大詞典》:徒咢
单纯的鼓鼙之声。泛指器乐之声。尔雅·释乐:“徒击鼓谓之咢。” 元 马祖常 《都门一百韵》:“《菁莪》採衢謡,《湛露》兴徒咢。”
《漢語大詞典》:徒奏
指单纯的器乐合奏。 清 纳兰性德 《渌水亭杂识》卷二:“唯作八音而无人之歌声,谓之徒奏。唯人声而无八音,谓之徒歌。”参见“ 徒歌 ”。
《國語辭典》:徒歌  拼音:tú gē
歌唱时不以乐器伴奏,称为「徒歌」。《尔雅。释乐》:「徒歌谓之谣。」《晋书。卷二三。乐志下》:「凡此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
《國語辭典》:伴奏  拼音:bàn zòu
以一种乐器或人声为主,而以其他乐器配合。为英语accompainment的意译。一般常用的伴奏乐器有钢琴、吉他、鲁特琴等。
《漢語大詞典》:十番鼓
一种器乐合奏名。因演奏时轮番用鼓、笛、木鱼等十种乐器,故名。起于 明 万历 时,今仍流行于 苏 、 浙 、 闽 等地。初以打击乐器为主,后亦杂以多种管弦乐器,其种类因时因地而异,所用乐器亦有不限于十种者。 清 余怀 板桥杂记·丽品:“吹洞簫,唱时曲,酒半,打十番鼓。” 清 何洯 《竞渡歌》:“《伊凉曲》杂十番鼓,引出翩翩游冶郎。” 清 吴伟业 《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此地繇来盛歌舞,子弟三班十番鼓。”亦省作“ 十番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选优》:“我们君臣同乐,打一回十番何如?”红楼梦第十一回:“现叫奴才找了一班小戏儿并一档子打十番的,都在园子里戏臺上预备着呢。” 冰心 《往事二》四:“我梦中停足倾耳,自然赞叹,这是‘十番’,究竟还是东方的古乐动人!”参阅 清 叶梦珠 《阅世编·纪闻》、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下》
《國語辭典》:套曲  拼音:tào qǔ
1.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谓之「套曲」。也称为「套数」、「散套」。
2.由若干乐曲或乐章组合成套的器乐曲或声乐曲。如:「钢琴套曲」。
《國語辭典》:套数(套數)  拼音:tào shù
1.剧曲或散曲中,联合同一宫调或管色相同之数曲为一首尾完整,同叶一韵的曲。因其成套而可数,故称为「套数」。也称为「套曲」、「散套」。
2.例行的手续、程式,老套子。《喻世明言。卷三○。明悟禅师赶五戒》:「朝廷设醮,虽然仪文好看,都是套数,那有什么高僧谈经说法,使人倾听?」《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八:「幸喜春花是甄家远方讨来的,没有亲戚,无人生端告执人命。却自有这夥地方人等要报知官府,投递结状,相验尸伤许多套数。」
3.比喻有系统的技巧或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