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13,分4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为善
不善
善恶
善人
善政
积善
善类
乐善
有善
尽善
善于
好善
善言
善士
善良
《國語辭典》:为善(為善)  拼音:wéi shàn
行善、做好事。《书经。泰誓中》:「我闻吉人为善,惟日不足。」汉。孔安国。传:「言吉人竭日以为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这本话文,出在空缄记,如今依传编成演义一回,所以奉劝世人为善。」
分類:为善行善
《國語辭典》:不善  拼音:bù shàn
1.不好。《文选。曹植。与杨德祖书》:「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
2.不擅长。《文选。嵇康。养生论》:「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红楼梦》第一回:「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做等语。」
3.形容一场恶战。《西游记》第二○回:「这一场果然不善,他两个各显威能。」
《漢語大詞典》:善恶(善惡)
好坏;褒贬。《楚辞·离骚》:“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善恶书於史册,毁誉流於千载。” 唐 韩愈 《答刘秀才论史书》:“后之作者,在据事跡实録,则善恶自见。” 朱熹 注:“褒贬。” 宋 曾巩 《史馆申请》之三:“善恶可劝戒,是非后世当考者,书之,其细故常行,更不备书。”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五经亦只是史,史以明善恶,示训戒。”
《國語辭典》:善人  拼音:shàn rén
1.善良的人。《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西游记》第一二回:「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
2.心地慈悲,常作好事的人。《红楼梦》第三九回:「我们老太太、太太都是善人,合家大小都好善喜舍,最爱修庙塑神的。」
《國語辭典》:善政  拼音:shàn zhèng
良善的政策法令。《孟子。公孙丑》:「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老残游记》第六回:「请教,已过的善政可有出类拔萃的事迹呢?」
《國語辭典》:积善(積善)  拼音:jī shàn
累积善行。《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皆积善累德之效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积善有善报,积恶有恶报。」
《國語辭典》:善类(善類)  拼音:shàn lèi
良善的人。《文明小史》第七回:「本府料你这人,决非善类,不用刑法,谅你不招。」
分類:善良有德
《国语辞典》:乐善(乐善)  拼音:lè shàn
好行善事。《孟子。告子上》:「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幼学琼林。卷一。朝廷类》:「设鼓悬钟,千古仰夏王之乐善;释旄结袜,万年钦西伯之尊贤。」
《韵府拾遗 铣韵》:有善
礼记祭义天子有善让德于天诸侯有善归于天子卿大夫有善荐于诸侯士庶人有善本诸父母疏明有善让于尊上示以敬顺之道不敢专也
分类:有善
《漢語大詞典》:尽善(盡善)
十分完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 孟庄子 ﹞之不改,意者,其政虽未尽善,而亦不致悖理害事之甚,故有取其不忍改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会于萧鱼秦人伐晋莒人伐我东鄙围台》:“屡盟而屡叛,屡叛而屡伐,公亦知服人以威之未尽善矣。”《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自此 九妈 将 瑶琴 改做 王美 ,一家都称为 美娘 ,教他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参见“ 尽善尽美 ”。
分類:尽善完善
《國語辭典》:尽善尽美(盡善盡美)  拼音:jìn shàn jìn měi
语本《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后形容事物极为完善美满。唐。韩愈〈与崔群书〉:「比亦有人说足下诚尽善尽美,抑犹有可疑者。」也作「尽美尽善」。
《國語辭典》:善于(善於)  拼音:shàn yú
在某方面具有特长。如:「善于烹饪」。
《漢語大詞典》:好善
(1).犹好尚。周礼·夏官·合方氏:“除其怨恶,同其好善。” 郑玄 注:“所好所善,谓风俗所高尚。”
(2).乐于为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子西 长而好善。”《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且説 耿婆 心好善,早间唸佛夜看经。”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舍缘豆》:“四月八日,都人之好善者,取青黄豆数升,宣佛号而拈之。”
(3).谓乐闻善言。孟子·告子下:“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
《漢語大詞典》:善言
(1).有益之言;好话。孟子·离娄下:“ 禹 恶旨酒,而好善言。” 唐 韩愈 《与少室李拾遗书》:“方今天子仁圣……乐善言如不得闻。”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万岁:“他人猎得禽兽,吾猎得善言。”法家亦以特指儒家的仁义之言。韩非子·饬令:“飭令,则法不迁;法平,则吏无奸。法已定矣,不以善言害法。”
(2).善于言谈,巧于言辞。老子:“善言,无瑕謫。”庄子·徐无鬼:“狗不以善吠为良,人不以善言为贤。”史记·五帝本纪:“ 共工 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 张守节 正义:“ 共工 善为言语,用意邪僻也。”
《國語辭典》:善士  拼音:shàn shì
1.品行端正之士。《孟子。万章下》:「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庄子。徐无鬼》:「其为人洁廉善士也。」
2.慈善好施之士。《西游记》第七回:「你是那方善士,敢来止住刀兵问我?」
《國語辭典》:善良  拼音:shàn liáng
心地端正纯洁,没有歹意邪念。如:「善良的人总是站在别人立场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