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43,分9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春和
和乐
和乐
云和
共和
和买
和亲
调和
和州
和也
和露
和好
冲和
大和
百和
《漢語大詞典》:春和
春日和暖。汉书·文帝纪:“方春和时,草木羣生之物皆有以自乐。” 晋 傅玄 《众星》诗:“冬寒地为裂,春和草木荣。”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元 柯丹丘 《荆钗记·就禄》:“天寒地冷,未可离乡背井,且待春和款款行。”
分類:和暖
《漢語大詞典》:和乐(龢樂)
(1).和谐的音乐。礼记·乐记:“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三宾之象不踰,和乐兴焉。”
(2).和调音乐。吕氏春秋·音初:“正德以出乐,和乐以成顺。” 高诱 注:“乐以和为成顺。”
《國語辭典》:和乐(和樂)  拼音:hé lè
安和快乐。《孟子。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句下汉。赵岐。注:「人和,得民心之所和乐也。」《文选。潘岳。笙赋》:「卫无所措其邪,郑无所容其淫,非天下之和乐。」
《漢語大詞典》:云和(雲和)
(1).山名。古取所产之材以制作琴瑟。周礼·春官·大司乐:“ 孤竹 之管, 云和 之琴瑟。” 郑玄 注:“ 云和 、 空桑 、 龙门 ,皆山名。” 南朝 宋 鲍照 《拜侍郎上疏》:“不悟乾罗广收,圆明兼览,雕瓠饰笙,备 云和 之品。”
(2).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文选·张协〈七命〉:“吹孤竹,拊云和。” 李周翰 注:“云和,瑟也。” 唐 李白 《寄远》诗之一:“遥知玉窗里,纤手弄云和。” 元 倪瓒 《昼寄王云浦》诗:“邀我江亭醉三日,凤笙鸞吹拂云和。” 明 薛素素 《临江仙》词:“自抱云和弹一曲,曲终还拟 湘灵 。风前泪眼几时晴。”
(3). 元 代官署名。属教坊司。掌乐。 元 杨允孚 《滦京杂咏》之二五:“特勅云和罢絃管,君王有意听 尧 纲。”
《國語辭典》:共和  拼音:gòng hé
1.周厉王出奔后,周、召二公摄政,号称「共和」。见《史记。卷四。周本纪》。一说为共伯和摄行天子事。
2.国家主权在全体人民,不立君主的国体,称为「共和」。
《國語辭典》:和买(和買)  拼音:hé mǎi
1.宋代的贷款制度。春季青黄不接时,官府借钱于民,夏秋间输绢偿还。
2.元代时指官府向民间购买物品。元。白朴《墙头马上》第二折:「他承宣驰驿奉官差,来这里和买花栽。」
《國語辭典》:和亲(和親)  拼音:hé qīn
1.和睦亲善。《礼记。乐记》:「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2.敌对双方为求和平而联婚交谊。《汉书。卷五○。汲黯传》:「与胡和亲,毋起兵。」《三国演义》第四四回:「昔单于屡侵疆界,汉天子许以公主和亲,今何惜民间二女乎?」
《國語辭典》:调和(調和)  拼音:tiáo hé
1.烹调。《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庖人调和而弗敢食,故可以为庖。」《水浒传》第一○回:「因见小人勤谨,安排的好菜蔬,调和的好汁水,来吃的人都喝采,以此买卖顺当。」
2.和谐、融洽。《墨子。节葬下》:「故凡大国之所以不攻小国者,积委多,城郭修,上下调和。」
3.消弭争端。《红楼梦》第二二回:「细想自己原为他二人,怕生隙恼,方在中调和。」
4.协调整理。《庄子。天运》:「一清一浊,阴阳调和。」
5.调味佐料。《西游记》第六八回:「行者暗笑道:『沙僧,好生煮饭,等我们去买调和来。』」
6.安慰。《水浒传》第七回:「妇人家水性,见了衙内这般风流人物,再著些甜话儿调和他,不由他不肯。」
《骈字类编》:和州
唐书地理志和州历阳郡
《骈字类编》:和也
礼记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
《骈字类编》:和露
王勃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阳开阴阖变霜和露
刘因 荷杯诗 碧筒和露卷晴霞。
分类:和露
《國語辭典》:和好  拼音:hé hǎo
互相和睦亲善。《三国演义》第七五回:「陆将军呈书备礼,一来与君侯作贺,二来求两家和好,幸乞笑留。」
《國語辭典》:冲和(沖和)  拼音:chōng hé
1.性情和平。《晋书。卷四九。阮籍传》:「神气冲和,而不知向人所在。」
2.天地间的真气。《文选。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嘘吸冲和,吐故纳新。」
《漢語大詞典》:大和
(1).一种良弓。周礼·考工记·弓人:“大和无灂。” 郑玄 注:“大和,尤良者也。” 孔颖达 疏:“大和谓九和之弓。以其六材俱善尤良,故无漆灂也。”
(2).非常和协。左传·襄公十三年:“ 晋 国之民,是以大和。”
见“ 太和 ”。
《國語辭典》:太和  拼音:tài hé
1.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汉书。卷一○○。叙传上》:「是以六合之内,莫不同原共流,沐浴玄德,禀卬太和。」
2.太平盛世。《文选。曹植。七启》:「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
3.年号:(1)三国魏明帝的年号(西元227~232)。(2)北魏孝文帝的年号(西元477~499)。(3)唐朝文宗的年号(西元829~835)。
《漢語大詞典》:百和
见“ 百和香 ”。
《漢語大詞典》:百和香
由各种香料和成的香。太平御览卷八一六引汉武帝内传:“燔百和香,燃九微灯,以待 西王母 。” 南朝 梁 吴均 《行路难》诗之四:“博山炉中百和香,鬱金苏合及都梁。” 唐 权德舆 《古乐府》:“緑窗珠箔绣鸳鸯,侍婢先焚百和香。”亦省作“ 百和 ”。 宋 苏轼 《次韵滕大夫》之三:“早知百和俱灰烬,未信人言弱胜强。” 金 元好问 《魏城马南瑞以异香见贻且索诗为赋》之一:“梅心兰甲类元同,气压 荀 家百和功。” 清 钱谦益 《和烧香曲》:“玉山岢峩珠树泣, 汉 宫百和迎仙急。”
分類:香料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