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胡匪  拼音:hú fěi
旧时东北各省对土匪的称呼。也称为「红胡子」。
《國語辭典》:胡匪(鬍匪)  拼音:hú fěi
旧时东北各省对土匪的称呼。也称为「红胡子」。
《國語辭典》:部堂  拼音:bù táng
清代称各部尚书、侍郎及各省总督为「部堂」。
《漢語大詞典》:省钞(省鈔)
指 清 代各省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 清 杨恩寿 《坦园日记·同治壬戌年三月初四日》:“閲省钞,知 夏寳生 署 湘阴 ;惜余已出省,不与之偕。”
《漢語大詞典》:废历(廢曆)
指阴历(亦称夏历)。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令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后国民党政府又再三下令废除之,故名。 鲁迅 《花边文学·过年》:“文字上和口头上的称呼,往往有些不同:或者谓之‘废历’,轻之也;或者谓之‘古历’,爱之也。” 茅盾 《狂欢的解剖》:“我又记起废历元旦瞥见的一幕了。”
《漢語大詞典》:支应局(支應局)
清 代后期,各省总督、巡抚可以就地筹款,应付特殊用途,通常设置支应局,为非正式的财政机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譬如他要领煤,这里 南京 是没有煤卖的,照例是到支应局去领价,到 上海 去买。”
《漢語大詞典》:资政院(資政院)
清 末所设的中央谘议机关。由皇帝指派及各省谘议局选举议员。于1910年10月正式开院。辛亥革命时,资政院推举 袁世凯 为内阁总理,不久即解散。 郑观应 《上摄政王请速行立宪书》:“惟议员虽出自公举,而人才必须由资政院选定。”
《漢語大詞典》: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中国在长江中上游流域各省区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造林667万公顷,以恢复和扩大森林植被,遏制水土流失。建设时间为1989-2015年。
《漢語大詞典》:武乡试(武鄉試)
明 清 两代各省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武科考试。《清会典事例·兵部·武科》:“ 顺治 二年题准:武乡试定於子、午、卯、酉年十月举行,各省武生,该州县给文由布政司造册,汇送监临主考官考试,照额取中。”参阅《清文献通考·选举七》
《國語辭典》:盐法道(鹽法道)  拼音:yán fǎ dào
职官名。掌一省盐政。《清史稿。卷一一六。职官志三》:「明年,改各省运使为盐务正监督。省盐法道,改置副监督,统辖于盐政大臣。」简称为「盐道」。
《漢語大詞典》:沿海防护林
中国在沿海各省市、自治区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造林356万公顷,形成1.4万千米基干林带,以抗御台风和风沙等自然灾害。建设时间为1988-2010年。
《漢語大詞典》:乡试年(鄉試年)
元 、 明 、 清 三代在各省城举行乡试,每三年一次, 明 清 一般逢子、卯、午、酉年开考,称为“乡试年”。儒林外史第三回:“因是乡试年,做了几个文会。”
《漢語大詞典》:蟹獴
哺乳动物,身体长约一尺,毛灰色、棕色、黑色相间,生活在水边,能游泳,捕食鱼、蟹、蛙等,毛皮珍贵,可以做衣服,我国长江下游以南各省有出产。通称“猸子”
《国语辞典》:立宪运动(立宪运动)  拼音:lì xiàn yùn dòng
清末的立宪运动。由各省议会联合发动,请求清廷速定《宪法》,以决国体。曾五次请愿不遂,后转而同情革命。
《国语辞典》:外交照会(外交照会)  拼音:wài jiāo zhào huì
察照知会。指外交部对外国使节,或各省长官对外交领事所递交的一种外交文书。亦即一国政府将彼此相关的某一事件的意见通知另一国政府。也称为「通牒」、「照会」。
《国语辞典》:提塘  拼音:tí táng
职官名。清代各省设于京城,负责往来递送公文。《清会典。卷五一。兵部。驻京提塘》:「驻京提塘官十有六人,掌递部院官文书,送敕印以达于本官,凡事件传钞者则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