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有道
(1).有才艺或有道德。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郑玄 注:“道,多才艺者。”史记·游侠列传序:“昔者 虞舜 窘於井廪, 伊尹 负於鼎俎…… 仲尼 畏 匡 ,菜色 陈 蔡 。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后汉书·安帝纪:“己巳,令公、卿、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有道之士各一人。” 唐 韩愈 《争臣论》:“或问諫议大夫 阳城 於 愈 ,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
(2).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论语·学而:“﹝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有道,有道德者。”文选·张衡〈西京赋〉:“招有道於侧陋,开敢諫之直言。” 薛综 注:“举有道之士而用之也。” 清 恽敬 《上汪瑟庵侍郎书》:“ 敬 五十之年,齗齗此事,不日进,则日退,惟得有道教正之,或可不为流俗人所限。”
(3).谓政治清明。论语·卫灵公:“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汉 班固 《白虎通·号》:“天下有道,人皆乐也。”《金瓶梅词话》第四八回:“值圣明有道之世,老翁在家康健之时。”
(4).指政治清明之世。 宋 苏轼 《次韵王定国谢韩子华过饮》:“莫乱三上章,有道贫贱耻。”
(5).有办法。管子·地数:“吾欲陶天下而以为一家,为之有道乎?”
(6). 汉 代选举科目之一。后汉书·桓荣传:“后举孝廉、有道、方正、茂才,三公并辟,皆不应。” 宋 曾巩 《徐孺子祠堂记》:“ 豫章 太守 陈蕃 ,太守 黄琼 辟皆不就,举有道,拜 太原 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
《漢語大詞典》:地望
(1). 魏 晋 以下,行九品中正制,士族大姓垄断地方选举等权力,一姓与其所在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支诺皋下:“ 韦斌 虽生于贵门,而性颇厚质,然其地望素高,冠冕特盛。” 宋 陈亮 《又祭吕东莱文》:“惟兄天资之高,地望之最,学力之深,心事之伟,无一不具。” 清 赵翼 《题淑斋官署》诗:“粉署含香地望华,天教作吏亦清嘉。”
(2).指地理位置。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二:“ 圣祖 勒铭 狼胥之山 ,其山必距 昭莫多 不远,则是以 汗山 或 肯特岭 为 狼居胥山 。準其地望,皆与古书相合。” 王国维 《观堂集林·汉郡考上》:“ 东高宛城 ,以今地望準之,当在 乐安 、 高宛 之间。” 郭沫若 《孔雀胆的故事》:“我没有到过 昆明 和 大理 ,地望和土宜对于我是一片空白。”
《分类字锦》:计偕(计偕)
汉书武帝纪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见先圣之术者县次续食令与计偕注师古曰计者上计簿使也郡国每岁遣诣京师上之偕者俱也令所徵之人与上计者俱来
分类:选举
《漢語大詞典》:吏曹
(1).官署名。 东汉 置,掌管选举、祠祀之事。后改为选部, 魏 晋 以后改称吏部。参阅通典·职官五
(2).泛指官吏。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吏胥》:“吏曹清则庶务举。” 许地山 《凶手》第一幕:“我是个秀才,你是个吏曹,大哥是个财主。”
《分类字锦》:圣书(圣书)
唐书选举志开元十八年侍中裴光庭兼吏部尚书作循资格贤愚一概必与格合乃得铨授限年蹑级不得踰越于是久淹不收者皆便之谓之圣书
分类:选举
《分类字锦》:拂巾
后汉书左雄周举黄琼传论顺帝反政知能任使遂乃备元纁玉帛以聘南阳樊英天子降寝殿设坛席尚书奉引延问失得急登贤之书虚降巳之礼于是处士鄙生忘其拘儒拂巾衽褐以企旌车之招矣
分类:选举
《漢語大詞典》:民政
(1).犹政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 汉和帝 时, 右扶风 鲁恭 ……徵博士侍中,车驾每出, 恭 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宋 梅尧臣 《送杨浩秘丞入蜀》诗:“有母不得养,法当之远官。虽曰在民政,孝心寧得安。”宋史·真宗纪三:“戊辰,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2).民主政体。 梁启超 《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然彼非真行民政耳,苟真行民政则进矣。” 柳亚子 《题〈太平天囯战史〉》诗:“但使 江 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3).今指包括选举、行政区划、地政、户政、国籍、民工动员、婚姻登记、社团登记、优抚、救济等项的国内行政事务。
《漢語大詞典》:选举(選舉)
(1).古代指选拔举用贤能。自 隋 以后,分为二途:举士属礼部,包括考试与学校;举官属吏部,掌管铨选与考绩。正史自新、旧唐书以下至明史皆有《选举志》文子·上义:“仁义足以怀天下之民,事业足以当天下之急,选举足以得贤士之心,谋虑足以决轻重之权,此上义之道也。”北史·牛弘传:“ 弘 在吏部,先德行后文才,务在审慎…… 隋 之选举,於斯为最,时论服 弘 识度之远。” 宋 苏轼 《省试宗室策问》:“先帝独见远览,恩义并用,增修教养之法,肇开选举之路,盖十有餘年矣。” 严复 《原强》:“欲讲实学,非易立选举之法则,开用人之涂,而废八股、试帖、策论诸制科不可。” 章炳麟 《訄书·官统下》:“ 梅福 有言:不循伯者之道,欲以 三代 选举之法,取当时之士,犹察 伯乐 之图,求騏驥於市也。”
(2).用投票或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郑观应 《盛世危言·公举》:“考各国议员选举之例,为民主、君民共主等国最重之典章。”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大会上进行民主选举,我爸爸即刻成为当地要人了。”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三章:“您真有两下了。往后选举,我看这个妇女主任得您当了。”
《漢語大詞典》:人权(人權)
指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包括自由、人身安全、选举、工作、受教育、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权利。 朱德 《感时》诗之一:“史秽推翻光史册,人权再铸重人间。” 巴金 《死去的太阳》五:“我们一定要把正义和人权争到手来。”
《漢語大詞典》:吏部郎
古官名。 东汉 置吏部郎中,主管选举。或称为“吏部郎”。后代因之。晋书·毕卓传:“ 太兴 末,为吏部郎。”资治通鉴·齐明帝永泰元年:“上赏 谢朓 之功,迁尚书吏部郎。” 胡三省 注:“唐六典曰:吏部郎,职在选举。 魏 晋 用人,妙於时选,其诸曹郎功高者,迁吏部郎,歷代品秩皆高於诸曹郎。”
《漢語大詞典》:常选(常選)
(1).指素常选拔的精兵。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诸宿将所将士马兵亦不如驃骑,驃骑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将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絶也。” 司马贞 索隐:“谓驃骑常选择取精兵。”
(2).古代定期选举官吏的一种制度。梁书·武帝纪中:“今九流常选,年未三十,不通一经,不得解褐。若有才同 甘颜 ,勿限年次。” 宋 王安石 《太子太傅致仕田公墓志铭》:“公自常选,数年遂任事于时。”元史·张珪传:“近侍不得巧词復奏,不该常调之人亦不得滥入常选。”
《分类字锦》:刈楚
诗翘翘错薪言刈其楚白帖刈错薪之楚且得贤良拔连茹之茅不遗故旧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分类:选举
《漢語大詞典》:选家(選家)
(1).古代负责铨选举士的人。 南朝 陈 徐陵 《在吏部尚书答诸求官人书》:“若朝散之流,行止之属,门户相似,人才不殊,选家斟酌,无能为尔。”
(2).旧时称选集科场墨卷八股文章的人。儒林外史第十八回:“必定要经我们选家批了出来,这篇就是传文了。”
(3).指选编文集的人。 鲁迅 《华盖集·并非闲话(三)》:“虽然有什么选家在那里放出他那伟大的眼光,选印我的作品,我也照例给他一个不管。” 朱东润 《杜甫叙论》:“这就是说,以前的选家重视 杜甫 作品的艺术性,而现代的选家重视作品的思想性。”
《漢語大詞典》:选事(選事)
(1).谓自选差使。国语·鲁语上:“君不命吾子,吾子请之,其为选事乎?” 韦昭 注:“选事,自选择於职事也。” 唐 柳宗元 《唐故邕管招讨副使试大理司直兼贵州刺史邓君墓志铭》:“行非选事,进不避难。” 清 金和 《双拜冈战记》诗:“吾儕好选事,略息行人喧。”
(2).考选举士,铨选职官之事。 南朝 梁 任昉 《〈王文宪集〉序》:“詔加中书监,犹参掌选事。”旧唐书·韦承庆传:“ 承庆 自 天授 以来,三掌天官选事,銓授平允,海内称之。” 宋 邹浩 《谢吏部侍郎表》:“迄至今日,益昭圣功,宜得真材,以贰选事。”
(3).借故生事。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碧碧》:“﹝ 孙 母﹞阴念来势兇猛,必将选事,不如姑却以婉词。”
《漢語大詞典》:选拔(選拔)
(1).挑选举拔。汉书·酷吏传·田延年:“选拔 尹翁归 等以为爪牙,诛锄豪彊,姦邪不敢发。” 唐 杜牧 《朱叔明授右武卫大将军制》:“自 长庆 以还,益轻边事,选拔将帅、多非贤良。”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四:“习者既多,自有精工者出於其间,他时选拔而用之。”《解放日报》1983.2.28:“把那些有知识、有才能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2).指挑选推荐。 徐迟 《牡丹》八:“这个节目立刻被选拔出来。第二场在 怀仁堂 上演,作为那一晚的压轴戏。” 王西彦 《人的世界》:“展出的作品虽说不多,却都是经过严格选拔的得意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