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二司
(1).指 汉 王尊 、 王骏 。二人皆为司隶校尉,故称。汉书·叙传下:“民具尔瞻,困于二司。” 颜师古 注:“二司者,司隶校尉 王尊 劾奏 衡 追奏 石显 扬著先帝任用倾覆之臣,司隶校尉 王骏 劾奏 衡 专地盗土也。”
(2).指司徒、司空。后汉书·刘恺传:“频歷二司,举动得体。” 李贤 注:“二司为司徒、司空。”后汉书·袁绍传:“太尉 杨彪 ,歷典二司,元纲极位。” 李贤 注:“ 彪 代 董卓 为司空,又代 黄琬 为司徒。”
《漢語大詞典》:泉府
(1).官名。在周礼为司徒的属官,掌管国家税收、收购市上的滞销物资等。周礼·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汉书·食货志下》:“ 周 有泉府之官。” 颜师古 注:“司徒之属官也。” 明 高攀龙 《今日第一要务疏》:“臣观古今善理财者,无如 周公 。而《周官》所立泉府,谓之曰:‘泉者,欲其如泉之流而不滞也。’”
(2).指储备钱财的府库。魏书·高谦之传:“是以古之帝王,乘天地之饶,御海内之富,莫不腐红粟于太仓,藏朽贯于泉府。”
《漢語大詞典》:夔契
亦作“ 夔卨 ”。 帝 舜 二贤臣之名。 夔 典乐, 契 为司徒。 唐 白居易 《闻李尚书拜相因以长句寄贺微之》:“ 夔 卨 定求才济世, 张 雷 应辩气衝天。” 宋 苏辙 《西掖告词·富弼赠太师》:“ 庆历 之盛,朝多伟人,维 范 与 富 ,才业名位,实相先后,海内称诵,见於声诗,比之 夔 契 。”
《漢語大詞典》:四府
(1). 西汉 以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为四府。汉书·赵充国传:“詔举可护羌校尉者,时 充国 病,四府举 辛武贤 小弟 汤 。” 王先谦 补注引 胡三省 曰:“丞相、御史、车骑将军、前将军府也。”
(2). 东汉 以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或太傅)府为四府。后汉书·赵典传:“ 建和 初,四府表荐,徵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 李贤 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后汉书·虞诩传:“ 脩 ( 李脩 )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 詡 议。” 李贤 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
《國語辭典》:三卿  拼音:sān qīng
司徒、司马、司空。《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唐。孔颖达。正义:「崔氏云:『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
《漢語大詞典》:序官
周礼天官太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及《考工记》等六篇将六官所统率的官属的职掌和人数概略地列于每篇之首,经学家谓之“序官”。
《漢語大詞典》:奉诚园(奉誠園)
园名。原为 唐 司徒 马燧 旧宅, 燧 死,其子 畅 将园中大杏赠宦官 窦文场 , 文场 以进 德宗 。 德宗 以为未尝见,颇怪 畅 ,派宦官往封其树。 畅 惧,因献其宅,废为 奉诚园 。见 唐 冯翊子 《桂苑丛谈·史遗》。后用为盛衰无常的典实。 唐 白居易 《秦中吟》诗之三:“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 马 家宅,今作 奉诚园 !” 唐 元稹 《遣兴》诗之二:“草没 奉诚园 ,轩车昔曾满。” 清 赵翼 《重过灵岩山馆》诗:“得地犹依採香径,籍官幸免 奉诚园 。”
《漢語大詞典》:乡师(鄉師)
(1).周礼官名。地官司徒之属。每三乡共乡师二人,掌理治下乡的教育行政,并监督乡以下各级行政长官处理政务。周礼·地官·序官:“乡师下大夫四人。” 孙诒让 正义:“乡师二人共三乡,盖以六乡分为左右,左三乡,右三乡,各设乡师二人以主之。”周礼·地官·乡师:“乡师之职,各掌所治乡之教而听其治。” 孙诒让 正义:“乡先生以三物教乡子弟,此官则察其教之善否而兴其贤能,与乡老、乡大夫为官联也。”荀子·王制:“顺州里,定廛宅,养六畜,閒树艺,劝教化,趋孝悌,以时顺修,使百姓顺命,安乐处乡,乡师之事也。”
(2). 春秋 齐 楚 之制,郊内以二千家为一乡,每乡置乡师一人。与 周 制不同。管子·立政:“凡孝悌忠信,贤良儁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復於游宗,游宗以復於里尉,里尉以復於州长,州长以计於乡师,乡师以著於士师。”鹖冠子·王鈇:“郡大夫修其属县,嗇夫退修其乡,乡师退修其扁(甸)。”
(3).指地方官吏。 清 朱彝尊 《嘉禾篇颂张夫子》:“请发仓粟救鞠訩,乡师为粥吏佐饔。”
《漢語大詞典》:大司成
(1). 周 官名。司徒属官。《礼记·文王世子》:“大司成论説在东序。” 郑玄 注:“父师司成即大司成,司徒之属,师氏也。师氏掌以美詔王、教国子以三德三行及国中失之事也。”
(2). 唐 国子监祭酒,掌儒学训导之政,相当于 西汉 的博士仆射、 东汉 的博士祭酒。 高宗 龙朔 二年改国子监为司成馆,祭酒为大司成, 咸亨 元年复旧。参阅新唐书·百官志三
《漢語大詞典》:小司徒
周 官名。司徒的属官,为司徒的副贰。见《周礼·地官·小司徒》。参见“ 五大夫 ”。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漢語大詞典》:治徒
复姓。 春秋 时有 治徒娱 。见墨子·耕柱。一说“治徒”即司徒。以官为姓。参阅 于省吾 《双剑誃诸子新证·墨子三》
分類:复姓司徒
《漢語大詞典》:储铉(儲鉉)
指太子与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皇朝軫慟,储鉉伤情。” 吕延济 注:“皇朝,谓天子也。储,谓太子也。鉉,鼎耳也,谓三公也。”
《漢語大詞典》:仪同三司(儀同三司)
散官名。三司即三公。 汉 称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司。“仪同三司”谓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 东汉 殇帝 延平 元年, 邓隲 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之名自此始。 魏 晋 以后,将军之开府置官属者称“开府仪同三司”。 北周 改开府仪同三司为开府仪同大将军。 隋文帝 时为散官, 唐 、 宋 、 元 因之, 明 废。后汉书·邓隲传:“ 延平 元年,拜 邓隲 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三司﹞始自 騭 也。” 唐 张说 《齐卢思道碑》:“公节义独存,侍从趣 鄴 ,告至行赏,授仪同三司。”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 贙 字 翔威 ……官歷 钦江 开国公,至正议大夫,仪同三司。”亦省称“ 仪同 ”。陈书·高祖本纪上:“ 景 仪同 卢辉畧 开 石头 北门来降。” 宋 孔平仲 续世说·纰漏:“ 隋 刘臻 为仪同,有 刘纳 者亦为仪同,俱为太子学士,情好甚密。”参阅通典·职官十六·开府仪同三司
《国语辞典》:方寸之地  拼音:fāng cùn zhī dì
1.心。《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唐。刘禹锡〈上杜司徒启〉:「收纸长想,欣然感生,寻省遭罹,万重不幸,方寸之地,自不能言。」
2.指狭小的地方。清。徐珂《清稗类钞。鉴赏类。叶鞠裳论碑之方格》:「伊阙佛龛及益都,临朐诸山造象,间于龛下方寸之地,砻石光莹,使如镜面而后界画之,但亦小字多而大字少。」
《国语辞典》:高壁深堑(高壁深堑)  拼音:gāo bì shēn qiàn
比喻防禦坚固。唐。杜牧〈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若以万人为垒,下窒其口,高壁深堑,勿与之战。」也作「高垒深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