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赵眜 朝代:西汉

人物简介

简介
赵眜(前176-前125年),一名赵胡史记,中国西汉时期南越国的第二代皇帝,公元前137年至前125年在位,号称“南越文帝”。
《國語辭典》:史记(史記)  拼音:shǐ jì
1.古时史书的通称。《史记。卷四七。孔子世家》:「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晋。杜预春秋左氏传序〉:「春秋者,鲁史记之名也。」
2.书名。汉朝司马迁撰。一百三十卷。起自黄帝,讫汉武帝,分为本纪十二、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为二十四史之一,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南朝宋裴骃作集解,唐司马贞作索隐,张守节作正义。
《國語辭典》:史笔(史筆)  拼音:shǐ bǐ
1.史官直言记载历史的笔法。唐。岑参佐郡思旧游〉诗:「史笔众推直,谏书人莫窥。」
2.引申指历史。《文选。曹植。求自试表》:「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三国演义》第九回:「将军若助董卓,乃反臣也,载之史笔,遗臭万年。」
3.书写历史所用的笔。晋。曹毗 对儒:「既登东观,染史笔,又据太学,理儒功。」
《漢語大詞典》:鲁史(魯史)
(1). 鲁国 的历史记载; 鲁国 历史。 晋 杜预 《〈春秋经传集解〉序》:“ 仲尼 因 鲁 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史传:“於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 鲁 史以修春秋。”
(2).指春秋。 明 张居正 《贺冬至表一》:“ 鲁 史书占,睹云容之表瑞; 周 圭测景,喜日驭之延暉。” 清 朱鹤龄 《刈稻行》:“土膏不发穀不成, 鲁 史特书关治乱。”
《國語辭典》:左史  拼音:zuǒ shǐ
职官名。周代史官分为左史、右史,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一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后世以记载天子言行者为起居,唐高宗时以起居郎、起居舍人为左、右史。《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汉书。卷三○。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漢語大詞典》:掌书(掌書)
古代职掌符节及文史记载的官。吕氏春秋·骄恣:“王曰:‘ 春子 ! 春子 反!何諫寡人之晚也?寡人请今止之。’遽召掌书曰:‘书之。’”新唐书·百官志二:“掌书三人,掌符契、经籍、宣传、启奏、教学、禀赐、纸笔。”亦指掌管图书之类。《花月痕》第七回:“何不掌书天上住,却随小刦落人间。”
《漢語大詞典》:传纪(傳紀)
正史记述人物的两种体裁“纪”和“传”的合称。亦泛指史传。后汉书·孔融传:“窃观故事,前 梁怀王 、 临江愍王 、 齐哀王 、 临淮怀王 并薨无后,同产昆弟,即 景 、 武 、 昭 、 明 四帝是也,未闻前朝修立祭祀。若临时所施,则不列传纪。”
《国语辞典》:修谱(修谱)  拼音:xiū pǔ
整理修订家族历史记载的族谱。如:「每过若干年,便要进行修谱的工作。」
《漢語大詞典》:遐载(遐載)
历代以来的记载。指历史记载。 唐 上官仪 《劝封禅表》:“永言遐载,缅镜前徽。”
《漢語大詞典》:河豕
吕氏春秋·察传载, 卫 人有读史记者曰:“ 晋 师三豕涉 河 。” 子夏 以为“三豕”当是“己亥”之误,两者形似,因而致误。后因以“河豕”指书籍传写或刊印中因文字形近而造成的错误。 唐 刘知几 史通·补注:“ 孝标 善於攻繆,博而且精,固以察及泉鱼,辨穷河豕。”参见“ 亥豕 ”。
《國語辭典》:亥豕  拼音:hài shǐ
语本《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后指因文字的形体相近而致传抄或刊刻错误。如:「这本书校勘不够严谨,亥豕之误,层出不穷。」
《國語辭典》:佞史  拼音:nìng shǐ
用以讥讽史书或史家的称呼。因其纪事中,带有太多阿谀的文词。《宋史。卷三四三。列传。陆佃》:「庭坚曰:『如公言,盖佞史也。』佃曰:『尽用君意,岂非谤书乎!』」
《漢語大詞典》:史话(史話)
(1).一种通俗讲述历史的书。如:《隋唐史话》《五代史话》
(2).泛指历史记录。 郭小川 《长江组歌·长江的浪花啊》:“看昨日的 长江 两岸,只留下社会发展的辉煌史话。”
《漢語大詞典》:轶史(軼史)
正史以外的历史记载。 清 余怀 板桥杂记·珠市名妓附见:“故附书于卷尾,以备 金陵 軼史云。” 蔡寅 《题琉球竹枝词》:“凄咽琵琶 天宝 后,几多軼史被君收。”参见“ 逸史 ”。
《漢語大詞典》:逸史
指散失、隐没的史籍或正史以外的史事。 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鸿 始以 景明 之初,求诸国逸史,逮 正始 元年,鳩集稽备。”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赵高:“閲古逸史,载 赵高 为 赵 之公子,抱忠义之性,自宫,隐 秦 宫中,为 赵 报讎。” 郁达夫 《和李西浪〈让画诗〉原韵》:“留得艺人真逸史,大风堂下海扬尘。”
《国语辞典》:有史以来(有史以来)  拼音:yǒu shǐ yǐ lái
从有历史记载以来。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
《漢語大詞典》:刮语烧书(刮語燒書)
谓灭除百家之言,焚烧及列国史记。文选·扬雄〈剧秦美新〉:“至 政 ( 秦始皇 )破纵擅衡,并吞 六国 ,遂称乎 始皇 ,盛从 鞅 、 仪 、 韦 、 斯 之邪政……剗灭古文,刮语烧书。” 李善 注:“《史记》 李斯 曰:‘请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参见“ 焚书坑儒 ”。
《國語辭典》:焚书坑儒(焚書坑儒)  拼音:fén shū kēng rú
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上言儒生是古非今,反对批评朝政、法令,因此建议除了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一律烧毁,及谈论诗书或以古非今者皆诛戮。次年,方士、儒生卢生等为始皇求不到仙药,之后,卢生、侯生不满始皇刚愎暴戾而逃亡,始皇大怒,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馀名儒生。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